文:李尚龍

學會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1

這些日子,我發現身邊許多人開始玩抖音。不玩不知道,一玩我徹底著迷了。我躺在沙發上,用指頭一次次地滑著。

一轉眼,就到吃午飯的時候了。我看了看今天的任務單,嘆了口氣,安慰自己:有些事就放到明天去做吧。

第二天早上,我不受控制地又拿起了手機,刷著刷著,又過了一小時,直到彈出一個廣告,我才停了下來。這時忽然意識到一件可怕的事情:「為什麼我被這個軟體控制得死死的,像吸毒似的著了迷?」

我意識到了一件事,其實不僅是我,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被社交網站、App、短片操控了,不知不覺就花費了大量時間。

從微博短片到秒拍再到抖音,科技一次次更新,卻總指向一個目的:「讓人沉迷」。我曾經寫過:在大城市裡想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Wi-Fi。現在再下載個抖音,如果還有個外賣App,一晃眼,一天就過去了,再一晃眼,一個月就過去了……

那些為我們提供方便的工具,正在潛移默化地控制著我們,讓我們著迷,讓我們把美好的生命一次次地浪費在其中。

2

臉書的創始人之一西恩.帕克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每當有人給你照片按讚或評論時,你便獲得一次多巴胺的快感。」多巴胺的分泌生理機制,其實和吸毒一樣,都是刺激大腦中同一個區域,但一個我們會警覺,另一個我們卻毫無意識,照單全收。

人之所以會上癮抖音,第一是因為視頻內容不可控,因為不可控,就總能帶來驚喜。第二是因為視頻很短,十秒鐘左右就要有效果,就要讓人發笑,要讓人印象深刻,抖音使我們的時間更加碎片化。把整版的時間碎片化,是深入思考最大的敵人。

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就是那些來自陌生人或者熟人的按讚和轉發,試想,每次著迷,不都是因為對那些即將到來的按讚和轉發有期待嗎? 這樣的即時反應,最終讓大多數人都沉迷其中。

西恩.帕克曾經在《衛報》上表示:「社交網路的建立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更加親密無間,而是為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社交媒體的架構師利用了人類心理的弱點,幫助你分泌多巴胺,提高你的興奮感,逐漸讓你到達上癮的階段。當注意力被捕獲,錢就來了。」

凱文.凱利在《必然》中說:「今後,人類注意力的流向,就是金錢的流向。」

於是,在人們一遍又一遍刷著網頁、更新著朋友圈時,廣告就來了,商業就植入了,消費就來了。於是,金錢開始被控制了。

工具從提供方便變成了操控自己,人類的意志逐漸薄弱,變成了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但可怕的是,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最貴的其實是注意力。

微博的熱搜關鍵字永遠是那些明星,連笑一下、換件衣服都上了熱搜關鍵字,我百思不得其解,誰會搜索這些東西呢? 後來有一次,我和一位明星聊劇本時,她忽然說等一下,拿出手機回了條資訊,然後不好意思地跟我說:經紀人問我要不要買條熱搜關鍵字。

那時我忽然意識到,為了搶奪人們的注意力,背後都是各種複雜的商業邏輯,而我們卻永遠廉價甚至免費地出賣自己的注意力,這才是一樁不折不扣虧本的生意。所以,我們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活得越來越模糊。大數據算準了我們的喜好,強化那些他們認為我們感興趣的資訊,我們逐漸被那些資訊流牽引了人生。

3

注意力到底多值錢?

作家吳修銘在《注意力商人》中有一個故事:

最早的報紙很貴,只有貴族才買得起,屬於小眾市場,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一張報紙。直到一八三三年,班傑明.戴創辦了一份自己的報紙《紐約太陽報》,後入場的他,為了打敗那些先入場的報紙,竟然只賣一美分,當時很多人問他:「你這連印刷成本都不夠啊!」

可是,當他的報紙開始流行,發行量上升後,他便靠著廣告賺錢。後來,班傑明.戴成為傳播業的鼻祖,也成了有錢人。

這樣的邏輯在哪個時代都適用,從廣播到電視一直到部落格、臉書,甚至到今天的IG,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廣告,有注意力的地方就有消費,技術變化了,但人們注意力廉價的事實,從未發生改變。

我們就這樣一次次無知地被收割,直到成為習慣。

吳修銘給了兩個建議,一個是購買會員去除廣告,另一個是使用廣告攔截軟體上網。但這些都遠遠不夠,因為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4

在我教課的八年裡,幫學生上過聽力課。我發現,學生最大的困擾不是英語單字量少、基礎差,而是注意力渙散,聽著聽著就開始胡思亂想,沒有真正集中注意力在聽力上。於是,明明聽到了老師講的重點,但開小差過去了,還歸因於自己基礎不好。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心流,就是當你全心全意做事情時擁有的一種狀態。但是,當你走進大學校園,你看到的都是學生們一心多用的狀態:一邊聽課,一邊玩手機;一邊讀書,一邊聽音樂;一邊戀愛,一邊打遊戲;現在,一邊聚會,一邊刷抖音……太多的人,已經忘記了高三時那段專注的時光,忘記了上一次產生心流是什麼時候。

其實,當我們聚會時,當我們陪家人時,當我們讀書時,當我們寫作時,放下手機,一心一意是個很聰明的舉動。當我們長期把視覺、聽覺、觸覺分開,看似很節約時間,卻很容易養成三心二意的習慣,心流也就逐漸消失了。想要在這個時代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放下手機是第一步。想要真真切切地提高自己某項技能,專注是最重要的。

齊克森米哈里在《心流》裡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小夥子愛上了一個女孩,兩個人在一起後,他的工作忽然忙碌了起來。而且,他拚命工作的狀態擠滿了他每周固定的登山時間,當登山隊隊友抱怨他長期不參加集體活動時,他又產生了和女孩分手的想法。他的注意力不停地隨著新出現的情況變化,這些一次次的切換,消耗了他大量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他崩潰了。

心理學把這種狀態稱為內在失序,也就是所謂的崩潰。但思考一下,身邊有多少人一直處於這種內在失序的狀態呢? 他們一邊做著A,一邊做著B,最後得到了零。

《心流》這本書給出幾個提高注意力的建議:

  1. 要有清晰的目標。不要三心二意,同時占用自己的視覺、聽覺等多個管道。
  2. 即時回饋。每做一件事,都要有一個回饋的機制。
  3. 挑戰難度和能力匹配的事情。太簡單和太難,都容易讓自己開小差。

但我的建議更簡單,其實,我們可以稍微離開手機,離開社交網站,離開時刻被打擾的世界,建立一個自己不被打擾的狀態。

我記得從二○一七年起,我就把電話設置成了勿擾模式,尤其是在閉關創作的時候,乾脆把手機關機,這樣就收不到任何人發的訊息。但閉關不等於閉塞,每天晚上八點,我準時打開手機,用一小時回完所有的資訊和電話,接著投入新的工作中。

我記得那段時間心情很好,因為自己一直處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許多朋友一開始很抗拒,後來在我的堅持下,慢慢瞭解了我的習慣,也就尊重了。

這種狀態下,我寫出了《刺》,直到今天,我都很懷念那段孤獨不寂寞的時光。

關於社交媒體,你可以做一些改變:不用註銷,但控制使用它的時間,比如使用前看看錶,為自己定個十分鐘放鬆時間,時間一到,立刻關閉。

工具是為人服務,不是控制人的。你要主動使用它們,而不是被它們拖著走。一個人的注意力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東西,你不去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就會被人代管,當被別人代管自己的注意力時,也就不值錢了。

本文摘錄自《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

作者:李尚龍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