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牌的歷史,什麼事件導致這件事情白熱化,大家都想要做這件事情?因為科技的發達,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平台,闡述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打造成為具備自品牌效應的人,即可成功逆襲。比如說,某某是做簡報能力非常強,他就把自己打造成簡報高手,影響目標群體。

新媒體的出現有弊也有利,利處在於降低了內容創作和散佈資訊的門檻。給更多人比達自我的機會、創造自己的舞台,甚至獲取商業利益的機會。

這時代真正高手,幾乎都一個特點,他們既懂得如何驅動自己持續地努力和累積;也懂得借助社會和科技趨勢放大自己的努力和收益。

但也因為「人人都是自媒體」,所以導致資訊的氾濫,與過去相比,有些新媒體的內容生產過程或者是本質更為粗糙。導致偏頗的言論以及假新聞更加氾濫於各平台上面。

在這資訊氾濫的時代,到底最終誰能脫穎而出呢?當然還是能提供原創、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所以今天要跟大家透過幾個面向來跟大家分享,過去這一年我怎麼「策略性、技巧性地」經營自己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文章內容大綱

  • Part 1 : 創造個人品牌的好處
  • Part 2 : 新手會遇到的問題
  • Part 3 : 寫文章的四種階段(類型)
  • Part 4 : 經營個人品牌的三個階段
Part 1 : 創造個人品牌的好處

首先在此之前,先稍微跟大家談談:「個人化品牌的利處是什麼?」,大家一窩蜂的湧上來,到底是為了得到什麼?下面幾點是我過去一年來的觀察:

1.創造個人價值,建立更多有效連結:意即,拿掉了公司頭銜,我還剩下什麼,當別人不認識時候,他們能從文章裡面得到時麼資訊?

過去的我很積極的參加很多活動,每一場活動之後,也都積極與講者做進一步的交流,有時候大膽留了一下臉書資訊,想要日後跟他們請教更多問題。

但…發現加了,沒什麼效應。自己也不太好意思裝熟;再來講者一次面對人太多,真的也不太記得我是誰,慢慢我就成為了一個默默follow他的人,更別談到更近一步的交流了。

但當我開始寫文章之後,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跟更多作者做交流,慢慢文章越來越多人看後,大家就會開始幫我定位,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如果真得要經營質量較高的人際關係,要先提升好自己的實力、做足功課。這樣在擴展人脈的時候,才更能得心應手。

能力不強的人真的是認識誰都沒有用,真正的資源和人脈都是用能力換來的;而且是等價交換,能力越強,所能獲得的資源就越多。

「個人品牌就是在建立起自己的信用!」

2.讓閱讀更有意義、學習消化和重組資訊(訓練邏輯、批判性、和統整能力):過去我大量閱讀書籍,去年大概買了有80本左右書籍,但越看越空虛。總覺得看了什麼,但所得知識沒有妥善被整理和紀錄。

開始寫作之後,能將閱讀書籍或文章,有效紀錄且增加與自我對話的時間。再來寫作時候,會不斷質疑自己的作品是否合乎邏輯、讀者是否能接受到訊息等,漸漸訓練出自己的邏輯、批判、統整能力和溝通力。

大量寫作後,慢慢開始建立起自己寫作的模式、格式,能更加節省時間。之後透過詢問讀者想要看什麼樣的議題,針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寫作後也更能體會文字的美和架構、更細節去關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3.工作、生活自主權:有時在公司裡,多半不太喜歡做一些雜事,我們幻想的工作就是做自己喜歡、想要學習的知識。但常常事與願違,老闆、主管們都叫我們做一些「雜事」,漸漸產生惡性循環,越來越不開心,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自主權」。簡單說,就是討厭被限制跟要求。

如果今天下了班,我可以決定撰寫自己有興趣的議題,或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對我來說不只知識和能力上升,也在生活與工作找到平衡,最終能回流到我的工作上面,激起我更強學習毅力,而且心靈也因為讀者的回饋而被大大被滿足。

4.為每一段時間的自己,留下一點紀錄:希望透過寫作的方式,來回顧自己的成長,也因為之前唸了很多書,但常常不太記得記得讀了什麼,寫作剛剛好提供我一個機會,紀錄每個階段的故事和自我成長經歷。

5.財務自由和產生影響力:最後可以透過寫作專欄、出書等等,來賺錢養活自己。寫自己喜歡的內容,又可對這社會發揮正向的影響力,真的是身心靈都滿足了。(但我還沒,淚)

Part 2 : 新手會遇到的問題

說起寫作利處當然很多,也因為這些隨之而來的好處,人人都想寫;但為什麼還是這麼多人害怕寫作或寫不好呢?大家會遇到的問題無非是:

  1. 不知道要寫什麼?
  2. 怕寫得太差,不好意思給別人看
  3. 怕續航力很差、堅持不夠,虎頭蛇尾
  4. 質量有時候不穩定

如果你有以上煩惱,想要請大家先思考下面這些問題:

  1. 經歷過什麼特別的事嗎(成長過程)?專精在哪個領域或者是產業?能產出讓大眾買單的價值、知識嗎?
  2. 平時喜歡書、雜誌看得夠多嗎?能整理即時趨勢要點嗎?
  3. 分析能力夠強?對時事很有想法?批判性夠強嗎?能給出不ㄧ樣的意見嗎?
  4. 寫作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東西可以支撐到最後?為名還是為利?還是跟風?

好好思考一下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將會連貫到,接下來提到的寫作概念。

Part 3 : 寫文章的四種階段(類型)

1.幼幼班,懶人包、翻譯國外文章、影片、書評等:這類型都是屬於寫作入門款。在書寫此系列文章,擔任角色就是資訊傳遞員,不用擔心沒有太多想法,且容易吸引到讀者的眼光,要賺取轉發數和按讚,並不是登天難的事情。

但前提是文章具高質量,有可看、被分享的價值。透過消化、吸收後,將事件或者內容做整理、翻譯,轉換成讀者容易理解的資訊。這樣一方面可以大量吸收新知識體系、又可以練習自己的寫作邏輯。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至少被認定分享的內容,是有價值的,也可以漸漸將自己的名字浮上檯面。

慢慢的有寫作架構後,就要多想了。看完這些文章、影片內容後,在文章中放上自己的心得和收穫,讓別人覺得你不只是一個知識的載體。

2.初級班,舊題新寫、議題探索:為什麼我會將它分類為第二階段呢?理由很簡單,當有了第一階段的磨練,讀了很多文章,也漸漸有了對文章架構的了解,可以開始寫一個有自己聲量的文章(比重增加)。

這類東西,我稱之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看世界」。首先限定領域和主題,寫一篇大家常聊的問題。因為大家都對此類議題有想法,所以比較容易引起讀者「好奇心」,想看是不是能提出不一樣見解,所以點擊閱讀機會也會比較高。

跳出自我欣賞,首先必須知道讀者興趣是什麼,換句話說,尋找那些人性中共通的主題,或人生經歷共同的話題。

假設我之前寫「大公司小公司文章」這是新鮮人的必問題,包括工作多年的人也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選定主題後,通常會先寫下自己的想法(畢竟是以撰寫自己想法為主軸,先看別人文章,容易被影響);同一時間,我也會去Google前幾名好的文章,大家寫的要點是什麼。

目的是為了找到「知識缺口」,就是他們還沒有提到、或者是以反方向來談論這個議題,抑或是改變撰寫的順序或方式,就能提供讀者一個新的亮點,就是所謂的differentiation(差異化)。

因為當我們在寫文章時候,只想到自己的觀點,但沒有從讀者閱讀文章的角度切入。所以當我寫好想法後,再去看別人的文章時候,一來可以看到自己文章的盲點,二來批判別人文章是比較容易的事情。既可改善盲點,又可以從文章所得到的批判點,進行更多的篇幅的論述。(所謂的找靈感)

3.進階班,批判時事:對於新手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累積一定寫作的架構、嚴謹的邏輯和還有大量的知識體做支撐。

且此議題有時效性,通常是事情發生後,在議題還發燒時候,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時候不見得有其他的資料可以參考,所以變成是要對議題有一定了解、加上批判點有一定的力道和準確性。

這樣文章風險也比較高,理由是如果剛剛開始就要切這樣議題,又要讓別人信服,需要一定程度的功力。

同一時間,也必須要對自己的文章負起責任,在大家都不太清楚事情發展狀況時候,這篇文章很可能就會帶風向,所以務必要做到大膽假設、仔細驗證。

當然這種批判時事文章,容易出名,也容易遭受批評,所以基本上心臟要很大顆。寫得好,可能很快可以做出區別,成功變成具有影響力的指標性人物;做不好酸民批判性也是很強的,很容易會把自己的名聲給搞壞。

對剛剛開始要寫文章的新手來說,我覺得不見得是一剛開始適合嘗試的路線。

4.高手階層,創造新知識體、架構:這所謂高手層面,已經到可以用過去所學的知識體、經驗積累,來寫出一個完整架構,創造一個完整新的知識體系。提供大眾一個前所未見的想法,他們可能是看到未來的發展、會者是在這領域專研已經有十幾年時間,所以能清楚提出沒有人講述的想法和概念。

Part 4 : 經營個人品牌的三個階段

  • 前期:發佈文章的醞釀

1.先從自己拿手的東西、有興趣的內容:假設我之前輔導過很多人英文面試、履歷 (大約四年左右了),經驗累積價值之下,那我會選擇朝著這方向下手。至少確保我可以提出不一樣得見解,讓大家可以看到不同於過去履歷撰寫的文章。所以前幾篇ㄧ定要擲地有聲讓別人印象深刻。

另一個建議是:「不要急著將自己的個人文章丟到大平台去嘗試!」,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讀者前一、兩次看到你的文章,可能因為喜歡、對興趣有主題點進去閱讀。

但看完之後,卻沒有引起共鳴,若之後再看到這個名字文章時候,覺得過去經驗好像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就可能選擇性略過,導致點擊機率就會逐漸下降。

也是因為市場上真的太競爭了,有太多文章可以觀看,在風險趨避驅使之下,寧可去選擇一些有名氣、比較有穩定的品質文章。

的確有人建議可以丟到大平台上面去看看市場反應,就像在經營自己的新創公司或者或一個最小可行性商品,以便快速了解市場需求。

但我個人想法是,如果今天要做市場實驗,最簡單就直接看看現在想要嘗試的主題,是否平台上面有人在寫,那些文章的反饋是什麼。

因為我個人覺得以一個新手來說,很難到達我剛剛提到『高手階段』。但當然可以馬上提出不ㄧ樣見解、新主題,可以直接拋上去做檢驗。

如果錯失前幾次的機會,後面點擊文章的人數就會漸漸下滑,到最後可能分享、按讚也會隨之減少,也會影響到自己對於市場反應的準確性。

所以初期就要建立好自己的品牌,不見得要鎖定文章質調,但一定要確保提供的文章內容是有價值、意義的,像是懶人包、舊題新聊、談看看新的議題等,要不然後續要再拉台聲勢、重新讓讀者認識自己的品牌,就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來改變想法了!

要建立品牌,品牌是什麼就是你個人文章內容,若幾次看完後,我沒有辦法看到重點、或價值,那下次再閱覽機會就會大大降低。

寫作的本質不只是表達邏輯,還有傾聽邏輯,「傾聽邏輯」,就是聽讀者想要表達什麼,然後把他們寫出來。

2. 找人幫忙校稿,找盲點:所以上述提到不要急著丟到大平台,這樣怎麼知道自己的文章好不好?請朋友給意見!除了找錯字外,檢驗文章思路、有沒有亮點,增加自己的信心,丟不同產業的朋友、不同工作年資來給回饋。可以快速得知不同產業、年資對於此篇文章的回饋、再由回饋在去做更深入產出。

最重要點是:「文章架構容不容易理解、還有啟發讀者什麼想法?」。所以之前在正式發文章到大平台時候,我都會先給20–30個朋友閱讀過(但要挑選幫忙閱讀朋友、這樣朋友是有在分享文章、常看文章給予心得、或者是參加活動、具有批判性的人),希望他們以嚴厲的角度來給予建議,確保文章的內容,能產出不同於其他文章的價值。

注意當被質疑、挑戰時候,要有邏輯的闡述自己的想法,這代表你對這議題的理解程度到幾分。如果隨便就被問倒,那叫表示文章的架構、論點還不夠嚴謹。

  • 中期:如何穩定生產、寫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1.研究誰在寫、內容是什麼,找出他們缺口:對ㄧ個新手來說,要創新內容,其實並不容易,但如果要增加內容質感,通常會先寫出自己論點,然後在去研究網路上別人寫什麼,如果寫ㄧ樣,我能不能在這點上面加點料,創造新想法給讀者。

當然剛開始可以模仿寫作為主,但必須漸漸帶出自己的觀點,stop learning, but thinking and creating,這是我在一個Ted.Talk 影片中學習到一句話。講者並不是要大家停止學習,應該著重在「思考」上面,透過思考進而產生出有價值的內容。思考是一個最強的武器,足夠將自己與他人劃分。

2.多看書、參加活動紀錄:把知識留在腦中方式有很多種,像是做筆記、寫心得、或者擷取摘要;所以讀完一本書,最好能做一件事情幫你歸納和統整。通常我習慣一邊看書一邊做筆記。

但筆記不能照抄,而是看完後的理解,並寫下一些註解。然後看完一個章節,我會回再去想一次文章的架構和邏輯,寫下幾個大重點,同一時間回到上一個章節,來理解作者寫文章的關聯性、邏輯性等等。參加活動,寫紀錄也是練筆的好方法。

透過長期筆記訓練,能有效整理自己的思維,慢慢的將這龐大的知識體系,用自己的說法來內化,最終能展現,這才叫做真正得獲得。

3. 找到對的人脈、平台,增加曝光率和注意誰是讀者:有好質量的文章後,可以將文章開始投遞到大平台上面,增加自己的曝光率。然後積極在平台上認識一些好質量的作者,一面可以跟大家一起學習,一面也主動將自己介紹給大家認識,建立起所謂的「信任感」,或許這樣會提高大家閱讀文章的機率或給予支持。

發佈文章後,你還需要專注市場的反應、讀者的反饋、為後續改進做準備,因為你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做產品了。通常我還會特別去看誰按讚、誰願意分享,看能不能跟這些願意分享的人搭上線,聽聽他們願意分享原因或者是能否再給出其他建議。

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不是持續不斷餵養文章,而是了解他們閱讀背後的原因。

  • 後期(近期):持續創作、大量曝光和找到合作夥伴

1.定期產文:畢竟還有正職工作,但為了讓大家持續被騷擾、露出平台,給自己目標是每個月最少要有兩篇文章。但同一時間,都有三、四篇文章在撰寫,會以哪個文章寫起來比較順手、質感比較好,來選定當月要發布主題。

這樣做法比較不會把自己綁在ㄧ個議題上面,沒有想法就是沒有想法,我不認為寫了就要發,還是會看當月狀況,寫了也不會浪費,頂多當練筆,至少不會壞了自己的品牌。

2. 做好關鍵字,讓讀者、合作夥伴可以找到你:選定幾篇文章內容好,且讀者反應好的文章,透過Google trend和Google adwords來做關鍵字,主要是讓讀者和或者是想要合作的夥伴,可以輕易找到你。

像我當初設定完英文面試文章後,Ranking就衝上了前三名,就算現在不推波,也會有讀者每天湧進來,但最重要是要讓潛在的partner找到你。



3. 持續閱讀、注入能源:每天至少閱讀至少10篇文章。因為有時候,當撰寫完章會卡關,必須要透過大量閱讀來產生新的想法。把我看到有趣、有想法的文章、要點整理好儲存起來(利用心智圖或者是魚骨圖),等到想到相似議題時候,將可以用上場,增加文章質量。

技術只是為了服務基礎鍵,提高交易品質、增加效率、最終締造價值的,是一群產出高品質內容和創造符合需求產品及服務的人。因為「資訊氾濫」優質的原創內容顯得更佳珍貴。即便未來每個人都成自媒體,但最終脫穎而出的,必定那些有原創、能提供不同價值的創作者。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合併(上)(下)兩篇後發表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