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立飛(Spenser)

所謂中產階級,多數只是解決了溫飽

人的成長就像花開,一定要注意季節。不要努力去挑好一副好牌,而應該嘗試打好手裡的每一張牌。

之前上海一場線下活動(按:指真實發生的、當面的、人與人有透過肢體動態的一系列),邀請了我和《奇葩說》幾位當紅辯手,胡漸彪、馬薇薇、黃執中、邱晨、周玄毅,談論當下新銳中產階級的生存現狀和焦慮。聽完他們的發言後,我還蠻有感觸的。其實我覺得,我們現在的中產階級,其實是偽中產階級,或者說,我們所說的中產階級,更多只是勉強解決了溫飽而已。

我認為,中產階級們的焦慮,究其實質還是在這一個「中」字上。中,就是不上不下。所有不上不下的狀態,好像都不是太好,例如「卡」、「忐忑」。中產的焦慮也來自這種卡在一半中,容易撕裂的狀態。

  • 中產階級典型焦慮之一:買房這列高速行駛的列車,該「上」該「下」?

去年初,我有個在北京生活的朋友為了給孩子上學,換了間學區房。她原先的房子在北京東五環,是間面積一百多平方公尺(約三十.二五坪)的小三居(按:三房),雖然不算豪宅,一家人住著也很舒服。為了換這間位於東城區的房子,她把原先的房子賣了三百多萬元,貸款買了間七百多萬元的二手學區房。

但是,這種學區房被不少人簡稱為「老破小」:房子年代很老、裝修很破、面積很小。只有六十多平方公尺(約十八.一五坪)的房子根本擠不下全家人,無奈的只好又給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在附近租了套房。多出的房貸加上房租,讓她們覺得壓力一下子大了起來。這個朋友是互聯網上市公司的市場總監,先生在一家外資企業做技術性工作,家庭年入百萬有餘,也算典型的豐裕中產階級。

在我眼中,她是個女超人媽媽,工作和家庭都能兼顧得很好,搞得定各種難搞的客戶,她卻戲言自己被孩子的學區問題逼得差點假離婚。朋友跟我吐槽:「北京的教育資源分布實在太不均衡了!原先房子附近十幾公里沒有一所好學校,上國際學校太貴,教育品質也很難保證。買個學區房,至少還可能保值。」

當時我聽到北京一間90年代的「老破小」能賣到七百多萬,真心覺得不便宜。過了一年,朋友告訴我,當時的判斷是對的。這間房目前不但保值,還早已突破了千萬元,她慶幸自己當時「上了車」。

中產階級究竟在焦慮些什麼?

中產階級們就是這樣,一邊詛咒著如同絕情的前任女友一樣永不回頭的房價、一邊憂慮著這麼大的泡沫會不會突然被戳破、一邊不甘心自己的生活被高房價所綁架、一邊還爭先恐後的去買房。

求職網站智聯招聘最新出爐的一份新銳中產階級調查報告顯示,中產階級們最關心的社會問題中,房地產和通貨膨脹、食品安全一起占據了前三名。看到這三點,我不禁感嘆中國的中產階級們生活確實不易。名義是中產階級,其實也就僅僅解決了溫飽而已,稍微想追求點品質生活,卻發現安全的食品、清潔的空氣、舒適的住家,樣樣都不易得。

可悲的是,吃和住,以及個人資產的保值,都還屬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按: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中底層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如果底層需求都無法得到保障,那麼進一步的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自然更加難以滿足。

對不少在一線城市奮鬥的年輕中產階級來說,單單一個「住」的問題,就將他們困在繼續向更上層需求邁進的半路上。一線城市給很多年輕人的綺麗夢想提供了容身之地,卻無法給他們平凡的肉身提供一個蝸居之所。一些年輕人退回到更容易實現物質需求的小城鎮,卻發現這裡的溫存已經無法容納他們在大城市裡淬鍊過的靈魂。究竟是該往下沉,還是該向上拚,這正是不少中產階級的糾結之處。

  • 中產典型焦慮之二:職場裡「上」有資深前輩,「下」有生猛鮮肉。該怎麼辦?

有一個做人力資源顧問的朋友在「在行」(按:大陸知識技能共用平臺,可以約見不同領域的行家,與他們進行一對一見面約談。)上開了職業發展和定位的課,原本她還擔心這種沒有實際操作的乾貨,更像心靈按摩的輔導,不會有太多人預約,結果現在約見的幾乎排不過來,以至於她決心辭職,開個獨立的職業顧問工作室。

來約她的,不少都是80後。大家的困惑都差不多:在職場上打拚了幾年,好不容易在某個組織中混成了中層,卻也面臨著雙重壓力。前有占據了金字塔頂層職位,一時半會兒未必騰出位置的60後、70後前輩;後有虎視眈眈、錢少活好、成長速度驚人的九五後小朋友。更讓他們焦慮的是,自己的收入卻未必隨著工作強度和壓力而相應增長。「比加班更可怕的是白加班」、「侮辱性漲薪」,這些職場人士會意的黑色調侃,也許是不少中產的真實心聲。

雖然這些來諮詢的學員來自形形色色的行業,問題卻都集中在兩類:一類詢問該怎麼轉行、怎麼跳槽才能大幅提升自己的收入;還有一類詢問該怎麼有效學習、充電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這種職場焦慮,也並非80後獨有,可以說,所有沒有實現財富自由,還在靠打工賺錢的人,都難以倖免。互聯網時代變化之快,已經沒有鐵飯碗一說,很多累積數年的經驗都有可能一朝被顛覆,不少人都會擔憂自己的知識體系沒有及時迭代,被無情的拍死在沙灘上,於是又衍生出一種新的焦慮:知識焦慮。

2018年一波知識付費的大潮洶湧,正是中產階級們為這種新型焦慮來埋單。拿著自己不太滿意的薪水,還要為跟得上時代的知識而付費,為職場上任何一點點晉升的空間而努力。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不晉升,就可能出局,這就是職場的遊戲規則。

  • 中產典型焦慮之三:「上」有老「下」有小的夾縫裡,如何保證自己生活的品質?

上次來北京開課時,我忙裡偷閒約了幾個很久未見的金融圈老朋友,其中有一個剛當爸爸,我還專程當面恭喜,結果這個新手奶爸一臉倦意。生娃後太太成了家庭主婦,家裡的開銷全都落在他一人身上。不巧他父親今年生了場大病,他連著幾個月的狀態都是在家哄娃、醫院照護、工作出差,生平第一次體會「疲於奔命」的滋味。

這頓飯剛吃完他就趕緊回家了,以前每次見面他都非拉著我喝酒,聊到半夜還意猶未盡。周圍的朋友們都在感慨,一旦成了家、生了娃,即使是在同一個城市的朋友,要見一次面都變得更難了。不少中產的家庭結構,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於是教育、養老、醫療,這些資源有限又需要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入的問題,也都成了焦慮的重點源頭。有的事,錢能解決,有的事,卻必須親力親為。

該如何走出焦慮困境?順勢而為

自己這兩年的轉型和發展,加上《奇葩說》的幾位辯手分享了他們的想法,我覺得有一些共同點可以分享。

一、順勢而為

順勢而為這幾個字,顯得特別職場厚黑學,甚至帶著一絲絲功利主義。以前瞧不上,現在覺得特別對。努力永遠贏不過趨勢,甚至可以說在趨勢面前,一個人的成功,和努力的關係其實不大。

馬薇薇說他們這些打辯論賽的,默默無聞這些年,感謝《奇葩說》這個節目,也沒想到怎麼就突然紅了。這跟長年累積沉澱有關,更因為這個時代。人的成長就像花開,一定要注意季節。

二、不要努力去挑好一副好牌,而應該嘗試打好手裡的每一張牌

我們現在的選擇,往前推十年,都是非常荒誕的。馬薇薇當時分享了黃執中當年為了打喜歡的辯論,一直在上大學,比別人多上了好幾年,一心專注在這個自己喜歡又舒服的領域中。

其實,最重要的,是感謝自己沒有放棄。我相信能把一個行業做到極致專業的人,最能衝出來。因為這個時代需要稀缺資源(按:在零價格下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的資源)。

三、一定要讓自己的觀念增值

為什麼有些人抓住了機會,有些人看到機會在身邊也不去抓取,除了運氣外,很多人是輸在自己的觀念和認知上。

因為你看不到新的觀點。即使看到了,也會被整合成舊的傳統觀點。就像所有人畫一瓶礦泉水,一定是底在下,頭在上。而那個能把礦泉水的頭朝下的人,會與眾不同。觀念不同才是核心,其他都是風格之爭,沒有太大意義。

我相信這個動盪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人生機會,但是能不能抓住,就看每個人的命運和本事。就像智聯招聘的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執行長)郭盛在會場上講的:「你活在這世界上不是在定義標籤,不要被外界的東西所捆綁,要找到自己的軌道,追求自己的長遠價值。站在十字路口,你可以成為貴族,也可以成為平民,這條路是你自己找到的。」

本文摘錄自《如何循序漸進撐起自己的野心:這世上,比賺得少更可怕的,是迷茫,這本書一定可以給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作者:陳立飛(Spenser)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