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作文題目問長大後想做什麼,當時很天真的答出各種職業:賽車手、歌手、花式溜冰選手⋯⋯。到了高中,父母告訴我們,大學科系要選實用的、畢業後好找工作的、能養活自己的。於是追求成績優異、考進好的科系變成主要目標,那個科系適不適合你並不重要,先上再說。

我很幸運,大學填志願的時候,因為先跟爸媽聲明了絕不念需要用到數學的科系,所以大學念得很愉快。雖然日後證實大學念的在工作時完全派不上用場,但那四年所認識到的人與經歷過的事,卻帶給我更大的收穫和影響,並且延伸至今。

在矽谷的這幾年,看到我周遭許多工程師朋友,很多都是台清交電機、資工系畢業,後來到美國念電機或資工研究所,在矽谷各大科技公司工作。他們都是很優秀的工程師,有些很樂在其中,也很適合這份職業;但也有許多在當了三、五年的工程師之後,發現工程從來都不是他們的興趣。

當初會去念,只是因為分數夠高,電機、資工又都是熱門科系;而且如果要留在美國就業的話,對國際學生來說,工程師比起其他像金融、媒體、行銷等職業,相對容易找到工作,以及拿到公司贊助工作簽證 (在矽谷的工程師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印度人和華人)。

幾年下來,他們發現到,如果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或為了留在美國而做不感興趣的工作,似乎不值得。所以很多人選擇辭掉原本的工作,對商業管理或行銷有興趣的,重新申請學校去念MBA;或者搬回台灣,在科技公司擔任專案經理,或投入產品行銷;或者完全離開科技業,從事服務業,開店自己當老闆。

在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全球總部的行銷部門工作這幾年下來,我觀察到我的美國同事及主管,絕大多數都不是商學院背景出身,大學讀的科系五花八門:藝術、電影、人文、心理、物理⋯⋯等等,擁有碩士以上學歷的也不多。然而他們卻充滿創意及點子,還有一顆勇於嘗試的心。

這些創意往往來自他們在學校及工作以外所接觸到的,投入時間專研的各種興趣、或是閱讀的書和聽到的演講。像我的直屬主管為了鼓勵我們養成閱讀好書的習慣,固定每個月利用午餐時間舉辦一次跨部門的讀書分享會。這種非正式的交流,讓我們不只是從書中學到東西,透過每個人的心得分享,經常也能引發出新的想法,同時又拉近與同事的距離,對個人與公司都是有利無弊。

我有一半以上的同事,除了白天在公司的這份工作以外,都還有不與正職衝突,屬於個人興趣的副業。
有人當健身教練;有人受過專業烘培訓練,開始賣起手工甜點;有人自拍自導院線電影;甚至有個同事自製手工耳環、項鍊在網路商店上賣,結果產品大熱門,多部美國知名電視影集的女主角都是戴她的產品。

這些我們以前只能在新聞報導或從雜誌訪問上看到的故事,在這裡,這樣的人卻天天都出現在我的生活中。在他們身上,我瞭解到什麼叫多元發展,是發掘個人的興趣及個性,然後認真的花時間精力,盡情施展自己的專長。

我那位喜歡做甜點的同事,學生時期就蒐集很多食譜,自己鑽研,後來又去報名烹飪學院。雖然那並沒有成為她的正職,但她從來沒有停止這項興趣。她起先只是不時做些糕點請周圍的親戚朋友吃,因為比外面賣得還好吃,後來陸續有朋友要辦宴會時就會跟她訂。這樣一個推薦一個,漸漸的,訂單多到她得架設網路訂購才能處理。幸好她當年沒有放棄烹飪的夢想,否則我們這些同事就不會有機會享用到她的手工甜點了。

我們可能不會烘培、不會拍電影,但一定有我們喜歡及擅長做的事情。或許這些不會成為我們的專業,也不一定會讓我們賺大錢,但只要用心去做, 結果有時會令我們驚訝。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創造,如果不照著我們與生俱來的特性去發揮,又怎麼知道我們能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火花?

註: 無意間看到一本由日本管理大師Ochi Masato寫的《下班,你的人生才開始!:靠復業賺錢! 不放棄夢想的乘法工作術》,原來我的同事早已都在這麼做了。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