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聆聽的重要性已經獲得普遍的認可。人們也承認在聽、說、讀、寫這四種透過文字溝通的方式中,「聽」是最少人能做到最好的。

只要稍加思考,每個人都會承認,無論他學過多少說、讀、寫方面的技能,他所學到與聆聽相關的技能一定少於前三者。深究原因,有人會說寫作方面的培養在求學生涯中佔有一定比重,而學校教育也多少顧及了說與讀的技巧,但幾乎從來不曾關注聆聽技巧。還有另一種答案(會這麼說的人顯然對聆聽有所誤解)就是:聆聽不過是在別人說話時保持安靜,禮貌可能是必要的,但不見得需要太多技巧。

我們都應該對美國一家生產電子設備的「史派瑞公司」(Sperry Corporation)心存感激,因為這家公司曾發起一項運動,透過廣告和出版,試圖打破人們對「聆聽」普遍的誤解與漠不關心。史派瑞公司也投入大量的時間、經費來發展聆聽教學,因為他們認為欠缺聆聽所導致的溝通不良,是造成公司營運效率不彰和決策錯誤的主要原因。

史派瑞公司出版的員工訓練手冊指出,在四種基本溝通方式中,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最先學習的是聽,人的一生中也最常運用聆聽(佔了46%的時間)這個技巧,但學校卻鮮少開設這種課程。

相對的,說話在發展過程中是第二優先學習的,花費了人生中約30%的時間,也幾乎和聆聽一樣鮮少在學校裡被提及。閱讀的學習先於寫作,人一生中閱讀的頻率也高於寫作(寫作僅佔9%的時間,而閱讀佔了15%),但關於閱讀的教學卻少於寫作。
不管上述數據是否準確,可以肯定的是,多數人在說與聽方面的發展遠不如讀與寫。無論中學生或大學生的讀寫水準有多差,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甚至還要差上幾倍,而聆聽能力絕對是其中最糟的。

我剛才提到的史派瑞公司的手冊列出了許多干擾或妨礙聆聽的壞習慣。包括把心思放在講者的表達方式,而不留心談話內容;表面上專心聽講,實則放任心思漫遊;從講者身上或演說內容中分心;對某些引起負面情緒的字眼反應過度,於是預設立場把講者說的內容都朝負面解讀;一開始就對主題不感興趣,因此當講者解釋主題的重要性時,完全無法接受;以及最糟的一種——在需要聆聽的場合大作白日夢,完全沒有在聽。
就算我們本身沒有這些壞習慣,也一定在別人身上看過這類現象。為了克服這些習慣,該手冊列出「有效聆聽的十個祕訣」。另外還有少數幾項積極作法的建議,則全都關係到用心聆聽。想當然爾,這就是核心關鍵。然而,只強調聆聽時要主動投入、拒絕讓不相干的情緒遮蔽感知,為聆聽花費的心力必須與演說難度或複雜度相當,這些還不夠。

當然,只建議聽者至少要維持禮貌,並假設講者的內容足夠有趣以及重要到值得聆聽,也是不夠的。就算演說內容終究不如預期,但在演說剛開始時,也請務必保持一顆開放而專注的心,才可能有所收穫。

關於積極的聆聽規則,只要確實遵守並應用,就能養成有效聆聽的習慣。那麼,還有什麼可說或必須談的?我的答案是:這些原則基本上都和有效閱讀的原則相同。這應該不令人意外,因為兩種歷程的心靈運作十分相似。

閱讀和聆聽時,接收者(讀者/聽者)都必須穿透作者/講者的話語,接觸文字背後的思想,過程中必須克服語言的障礙。講者或作者所使用的詞彙很少與聽者或讀者的語言完全相同,但不同的詞彙可能代表相同的意思,聽者和讀者必須不斷努力,捕捉其共通意義。聽者需要順應講者,就如同讀者順應作者一樣。我的意思是,不管對方如何表達,都得去探索言語背後的想法。

聽和讀的時候都需要注意哪些句子傳達了重點。並不是所有說出或寫下的字句都很重要,事實上,無論用說的或用寫的,真正重要的論點通常不多。聽者就像讀者一樣,需要在心中偵測並特別留意,以區隔出話語中哪些是真正的重點,而哪些只是填補縫隙、連接上下文,用以解釋脈絡的言論。

一場演說就像一篇文章,無論篇幅長短都是由許多部分所組成。一場演說如果值得聆聽,其結構和順序一定是清晰而連貫的。因此,聽者就如同讀者一般,必須努力觀察構成整體的各部分之間的關聯與順序。

就像寫作,講者說話時也帶著終極的目標或意圖,掌控了說話內容或表達方式。和讀者相同,聽者越快察覺這個主控演說的目的或意圖,就能越早分辨出哪些部分最重要,而哪些部分沒那麼重要。理解對方要說什麼、認知對方如何表達、留意對方為了說服而提出什麼理由或論點……這些對於有效閱讀來說不可或缺的東西,對有效聆聽也是一樣。此外,不管透過聽或讀理解事情,都要在心中判斷自己的立場是否同意。

有人可能會因為沒有完全理解對方所言,而無法做出同意與否的決定。有人可能希望聽到進一步的論述,因此抱持著保留態度。不管情況為何,具有批判意識的聽者就如同具有批判意識的讀者,應該暫時放下評斷,等待機會深入了解。

我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針對內容或表達方式傑出的書籍,闡述了閱讀的規則。首先是用來分析一本書整體結構的規則。讀者應該要能說出全書主旨為何,以及書中各部分的呈現如何豐富了這本書的意義。

其次是關於詮釋內容的規則。方法包括在作者的概念性語彙中找出關鍵性詞語、辨認作者的主張、辨別作者用以捍衛主張的論述、留意作者在書中解決了什麼問題,以及未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第三是評論書籍的規則,包括指出作者不知道或誤解了哪些事實、留意作者提出看似有效的前提或假設所導致的推論錯誤,以及觀察作者的分析與論述中不完整的面向。

如前所述,這些規則是提供給閱讀重要著作的讀者來參考,而且這些讀者必須願意為了從閱讀中獲益,而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
然而,無論一場演說多麼有價值、內容多麼廣博,都不可能像一本重要或偉大著作那麼宏大而複雜。相較於書面文字,口語表達有著更多限制,因此閱讀的規則必須簡化,才適用於聆聽。

此外,在閱讀時可以花時間重複閱讀以增進理解,並衡量如何批判性地回應書中的內容。但聆聽不同,它會受到時間限制。我們只有一次機會聽別人說話,而且聆聽的步調取決於對方說話的步調。我們可以在閱讀時不往下翻頁,而選擇重讀之前的頁面;但聆聽時無法要求講者停頓,或請他重複剛才的話。我們可以暫時放下書本思索內容,但無法舉手示意講者暫停,給我們時間琢磨講題的意義。

還有其他原因使得主動聆聽比主動閱讀更加罕見。聆聽時,你的肌肉不需使力,但閱讀時卻得確實把書本拿在手上,這個動作讓讀者至少得表現得像在進行某種活動。聆聽時,你可以完全處於被動狀態,閉上眼睛也關上心房,依然假裝自己正在聆聽;但閱讀時則必須至少展現出閱讀的樣子。

聽與讀之間的這些差異不只解釋了為什麼有效聆聽比有效閱讀困難許多,也說明了我們需要一套更簡單的規則來遵循,以做到用心聆聽。

想當個好讀者,核心要素就是高度的自我要求,他們會在閱讀時藉由提問來保持清醒。被動的讀者只用眼睛看文字,而不用心理解意義,導致閱讀過程空虛又毫無益處。好的聽者則會像好的讀者那樣嚴格自我要求,聆聽時保持清醒,並思考關於這場演說,我可以問些什麼?

我曾整理出高要求的讀者針對「值得用心閱讀的文字」(用心閱讀是指為了獲益或樂趣,而非只為打發時間或助眠)可以提出的四大問題。現在,我試著將這些問題改為聆聽演說的版本。

比起閱讀一本書,聆聽演說或其他形式的談話所需的時間,更接近閱讀一篇文章。演說就像一篇散文,整體上較為簡短單純,組織架構也沒那麼複雜。因此,我建議聽眾提出的問題,就比建議讀者的要簡單一些:

  1. 整體而言,這場演說在講些什麼?講者到底想說什麼?他用什麼方式說?
  2. 演說的主要想法或核心概念、結論與論點為何?講者以哪些特殊用語表達這些想法、陳述結論與論點?
  3. 講者的結論有無道理或錯誤?他的論點是否充分支持了結論,或在某些層面不夠有力?講者的立論周全嗎?或者有些東西與主旨相關卻沒有提及?
  4. 所以呢?根據講者的結論,將導向什麼結果?這個結果對我有何意義或重要性?

聆聽時,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上並非不可能,但多數人會發現根本無法邊聽演講邊回答問題。不過,在演說結束後,回想聽到的內容並回答問題卻是不可或缺的。假如無法在演說過程中思考問題,那麼一定要在回顧內容時找到答案。

不管是閱讀一本厚重的書,或純粹欣賞一篇短文,不只要投入最高程度的專注和用心,通常還需要一枝筆在書上做記號,在書頁邊緣或底端加上註解,或在桌上的書本旁放一張紙,隨手寫下筆記。

由於聆聽演說或其他形式的口語表達在本質上比讀書或文章更難,聆聽時更需要準備好紙跟筆。有技巧的聆聽關係到做筆記的技巧,做筆記的時間點包含了演說進行中,以及演說完畢後的回顧思考。此時,應該再寫一份新的筆記,記下所聽到的內容及感想,而且應該要寫得比原版更好。

我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坦言,多數人閱讀的方式都不夠好,如果每個人都相信閱讀能帶來很多好處,那我想任何人都會願意卯足全力發揮優秀的閱讀力。以下說明我的想法:

在某些特別的原因下,就連對知識不感興趣的學生也會認真閱讀。例如,專家可能在閱讀大部分讀物時,就像一般人一樣粗淺略過,不過一旦讀到與自己專精領域相關的內容,尤其讀完後所說的話會關係到自己的名聲,他們就會細讀。一位律師在讀到和自身工作相關的案例就會仔細分析;醫生在臨床報告中讀到曾經特別關注的症狀,也是一樣認真;就連商人在檢視財務報表或合約時,那種專注投入的態度,可說完全不輸學者……但這些人在閱讀其他與自身無關的東西時,八成不會這麼費神。

撇開專業或職業不談,如果我們只考量一般情況,我發現在一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努力超越平時的閱讀水準,那就是當人們陷入愛河,在閱讀情書時。

沉醉在戀愛中的人以三種不同方式細讀情書中的每個字,連字裡行間的空隙及頁面的邊界都不放過:他們以信件的各個部分來解讀整體,以整體角度來細讀各部分;他們對信裡的上下文脈絡及語意含糊之處,以及暗示或言外之意都非常敏感,彷彿能感受到每個字的顏色、每個片語的氣味、每個句子的重量,甚至連標點符號都會仔細思量。也許他們從不曾也不會再有這樣的閱讀經驗,但此刻他們真的在閱讀。

上述閱讀的道理運用在聆聽時照樣成立。要舉例說明人在什麼時候會非常敏銳地閱讀(就像閱讀情書那樣)比較困難,不過,要找到一個所有人都會全神貫注、專心聆聽的例子就容易得多。我只要舉個例子,你就能輕易想像其他類似的情況。

你正搭乘飛機翱翔在海洋上方。機師透過廣播說:「我是機長,正由駕駛艙廣播。我們被迫在十二分鐘後緊急降落。我將告訴各位接下來的程序,幫助你們做好準備,請仔細聽。廣播結束後,機艙空服員會走到通道上,你們還有時間問他們問題,請不要驚慌,只要遵照指示就不會受傷或有生命危險。」

難道你在這種時候還不全神貫注、確保自己聽懂指示嗎?就算你當下無法專心聽,難道事後還不趕緊向空服員問個仔細,確保得到答案?

本文摘錄自《如何說,如何聽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譯者:吳芠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