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間可以辭職

說來好像很簡單,想成為自由職業者,只要離職就行了。猴菇在大學畢業後做了一年網際網路,就離職成為自由職業者然後開始環遊世界,沒有多少積蓄,一邊旅行一邊做電商,由於有電商經驗,還真是讓他既實現了旅行目的,電商生意也風生水起。不過很多人做不到這樣瀟灑,還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怎麼判斷時機是否合適,這才是關鍵問題。

楊小米辭職的時候,並沒有想著就此成為自由職業者,當時還想著要儘快再找一份工作,不過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由職業也不錯,時間再長一點,就不想找工作了,這有點像是誤打誤撞。有些人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情況好像不太對,於是趕緊再找份工作去上班,這也不是不可以。其實,人應該讓自己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而不是「只能這樣」或「只能那樣」。如果以兼職的方式做喜歡並擅長的事,能夠有持續不斷的收入,而且超過正職,是可以考慮離職從事自由職業的,不過需要區分清楚的是:兼職是完全靠自己,還是對正職所帶來的資源有所依賴?如果判斷錯誤的話,離職後就有可能失去這種資源。下面有一些自測題,可以測試一下你是否適合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

  1. 有沒有想好辭職後怎麼生活?有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能儲備?
  2. 經過一段自由職業後,再找工作是否容易?
  3. 在現有公司是否受到足夠重視?工作能力是否受到廣泛認可?(如果工作能力不受到認可,是公司原因還是個人原因?)
  4. 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發展空間有限?老闆和同事很差勁?(如果都回答是的話,需要警惕,因為不喜歡現有的工作,有可能是自己的失敗,而不是環境原因,這樣的話,即使離開了也不見得會改善。)
  5. 在公司內的發展機會怎麼樣?相比自由職業,哪一個誘惑力更大?
  6. 離職的話會有哪些影響?比如期權、股票等方面?如果在這方面有可能造成損失,損失是否能夠承受?
  7. 正職和兼職同時進行,是不是時間非常不夠用?如果全力投入到兼職中也就是成為自由職業者,是不是因為時間寬裕而加倍加速發展?
  8. 是否具備足夠的自我認知能力?自己的優勢、劣勢、風險、機會、資源等是否清楚?
  9. 有哪些優勢和資源會在離職後消失?能不能承受?
  10. 家人是否支援?家人的支持對你來說重要度是怎樣的?(通常來說男性要更慎重,如果男方成為自由職業者而又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收入,有可能引發家庭矛盾,而引發矛盾的原因並不見得是女方「嫌貧愛富」,相當一部分情況反而是男性由於收入降低而自尊心受損,所以特別敏感。)
先確定你能提供有的服務有哪些

很多斜槓青年和自由職業者—尤其是專業人士—都是專業通才或是全方位專家,這就是說,他們擁有很多技能,這使得他們可以獨立負責一個甚至多個工作職能;例如,一位行銷專家可能是一個搜尋關鍵字專家、付費廣告專家、社交媒體行銷專家、文案專家以及分析專家—他可以營運整個行銷管道。但是,在推出這些服務的時候,最好還是審慎地確定,然後打包。最關鍵的一點是:你如何知道你的客戶想要什麼?所以,必須先做一些準備:

一、研究客戶和市場
如果你想進入某個行業或是市場,就要觀察這個行業或市場的引領者在做什麼。例如,如果你想在電商領域工作,就要看看像天貓、京東這樣的大品牌在做什麼,同時也要看看一些小品牌在做什麼。看看和你同樣身分的人們在做什麼,這在網上不難瞭解到。也可以問問行業內的潛在客戶和朋友,讓他們給你一些意見。或是到一些專業論壇,看看並參與討論。不要和行業脫節,否則是非常危險的。

二、整合你的服務
你的服務內容應該精簡並容易理解。內容應該用簡單的語言呈現,還要講故事說明服務能帶來的影響。在把服務包推廣出去的時候,能夠做到不言而喻,沒有想像空間,就算有問題也應該很少。以下是整合服務的三條準則:

  • 回憶你過往的工作和經歷

回憶過往成功的客戶合作或專案,能夠幫助你確切地概述,為達到具體目標需要做什麼?回顧舊專案來判斷哪些有效?哪些無效?什麼是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或是可以省略的?此類分析可以幫助你打造一款實現成功的最佳服務包。

  • 你提供的服務要具體

提供「管理社交媒體」服務這一說法可能對某些客戶管用,但他們可能會想要更多細節。他們還可能在腦中已有具體的想要實現的事,但他們不確定如何表達或說明。你的服務包越具體,客戶就越有可能說:「對,這就是我要的。」

  • 認真撰寫文案

撰寫服務包的內容時,最好先有針對性的問題描述,讓別人對照知道自己的痛點,然後再描述自己的豐富經驗,要認真推敲用語,儘量精悍簡潔。

比如小川叔「在行」的職業話題:「遠程」。

職場上升期如何更好地提升自我(此話題為遠端話題,學員將透過「在行」的語音功能完成和專家的約談)?工作幾年職場發展遇到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應對?內心渴望成長和提升,如何找到途徑?面對這樣的問題,初入職場的新人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想表現卻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升職後,找不到從技術人才向管理人才轉變的路徑;無法應對任務背後帶來的壓力。

我擁有六年集團管理經驗,從普通文案晉升為品牌總監,完全知曉技術人才向管理人才通路遇到的障礙和壁壘。曾有過三次帶隊失敗的深刻教訓,一度喪失管理資訊,從負數起跑,扭轉上下屬對峙嚴重的局面。我願意與你分享的內容包括:規畫成長路徑;提前做好管理者心態;新手領導的引領和平穩過渡。

(PS:在選擇與我見面前,請把你的問題更具體化。畢竟一小時的談話只能解決一個小問題。請把你的問題提前發給我,方便我做更精確的準備,提升見面效率。期待與你的見面。)

三、不斷修改你的服務包和相關文案

不要想著一勞永逸,當你進步了,你的服務內容不同,那麼一切就要更改,包括個人簡介都是這樣,最好每半年更新一個版本,因為半年內你可能取得了新的成績,你的服務由於知識的更新也和以前不一樣,那就應該把它們體現出來。你在外展示的一切,都應該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而不是漫不經心的,包括形象照片在內,儘量不要用藝術照,那樣顯得失真而且不專業。可以拍一系列的形象照。

盤點自己的技能

要成為自由職業者,往往需要具備一技之長,如果連相應的技能都不具備,就貿然跳到海裡,那很有可能連養活自己都無法做到。這個技能,要看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大公司出來的人,技能往往不全面,因為大公司講究協同作業,通常需要不同人、不同環節來完成整個流程,一個人所掌握的技能,有可能只是涉及一個環節,這要放到社會上,未必管用。所以在成為自由職業者前,最好能夠盤點一下自己具備的技能,做些準備。很多人認為,會寫字就可以出書,這是很大的誤解。

以我的切身體會,出書通常是不賺錢的,除非是銷量上十萬的暢銷書,但在目前的出版市場,銷量十萬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對於初出茅廬又沒有網路人氣積累的作者來說。書是一個通道,可積累名氣和打開培訓、諮詢等市場,我所出的幾本書,銷量都還不錯,單指書籍方面,可以說盈虧平衡,如果論到名氣和其他,那也還是賺,但如果說希望出書帶來直接、大量的現金流,那就不實際。另外,書籍也要看種類,有些書天然不具備暢銷條件。

至於培訓,在企業內部的培訓和專業培訓師是不同的,前者,來聽的都是同事,大家礙於面子,往往也給好評;而社會上的培訓,學員的要求高,未必買帳。要想在自己的自由職業生涯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有幾項原則:

第一、要把握好「市場需要、我最擅長、能者不多」的定位原則,使自己或自己的產品具有市場性、競爭性和獨特性;不要試圖仿冒別人,靠拷貝別人現買現賣是沒有競爭力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的產品或服務能夠被別人輕易拷貝,那也說明你並沒有別人不能取代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為了防止自己知識和技能的老化,你必須具有不斷學習和創造的能力,而不是試圖「一招鮮,吃遍天」。這在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已經行不通了。學習能力已經演變成為新的生存能力。

第三、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要有維權意識,注意用法律和規則保護自己,以防「客大欺店」和遭小人暗算。

第四、儘早地在醫療、意外和養老方面投入必要的保險資金。

把心理不適轉為動力

從全職工作到成為自由職業者,會面臨一個身分落差、關係落差。當然得承認這個社會是現實的,不在其位,不得其利。有些人誤認為在位時獲得的友情是真摯的,所以不能承受離開原來位置時別人的冷漠。而有些人習慣了之前在公司時的光環,一旦離開原公司,這些光環消失了,平台賦予的優勢也不存在,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時候的不自信心理也是需要警惕的。其實,對這些都應看得淡然一些,一個人從原來的公司離職,會失去一批朋友,也會失去一些原有的福利,比如酒店住宿不會再享有集團優惠等,要習慣這種情況,從心理上消除不適感。而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這種心理上的不適感轉化成驅動力:正因為已經成了自由職業者,可能會被別人看扁,那就更要爭氣,一定要變得優秀,這樣就不會被忽視,用實際成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把時間花在無謂的情緒低落上。說個小故事︱

有次,好友來深圳,約好了一起吃飯,朋友A的一位朋友B知道這位好友過來,有些問題想請教他,於是就請那位朋友引薦。一起吃飯的時候,朋友B問我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就老老實實地說:「無業遊民。」他臉上立刻顯出很鄙夷的神色,後來也不再和我說話了。

後來,蕭秋水小朋友就發憤圖強了……然後內心也強大起來了……不過要說到心理保障,還是剽悍一隻貓的做法更有效,就是不停地給自己打強心針。

剽悍一隻貓的轉變,其實就是從訂下這個目標開始的,那個時候,的確看上去是個不切實際的目標,不過剽悍一隻貓發了狠:「老子快三十歲了,一天到晚做著夢。訂這個目標,也是為了做點牛×的事,讓自己老了以後對著後代有牛×可以吹。最近終於想明白了,想要不迷茫,只有三個字:幹!幹!幹!」然後,他真的幹成了。對我有效的辦法、對剽悍一隻貓有效的辦法,對別人未必有效,每個人應該針對自己的情況,尋找自己的心理保障,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家庭溝通與保障,很重要

現在,很多家庭對於孩子的未來,要求已經比較寬鬆,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即使是選擇做他們看上去非常沒有保障的自由職業者,他們不會干涉太多。不過也會有些家庭,對於自由職業者這一選擇持反對態度,在他們看來,最好是在公司,如果不能,退而求其次,也得是在企業做全職工作,如果做自由職業者,他們會覺得孩子沒出息,出於愛,也會擔憂孩子的未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和家裡做好溝通?我們的建議是:

一個人終究需要自立,用自己的能力去證明即使是做自由職業,也可以做得很好,既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也能夠養活自己,甚至可以比全職工作收入更高,在保障方面,可以購買商業保險,讓家裡放心。

在家庭溝通方面,其實也是有技巧的。很多孩子之所以無法獲得家庭的支持,是因為事無巨細地都向家裡彙報,尤其是工作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些女孩子還可能在給家裡打電話的時候一邊說一邊哭起來,讓家裡很不放心。其實不管是否成為自由職業者,最好都保持「報喜不報憂」的態度,也就是遇到值得開心的事向家裡說,遇到不開心的事,就自己默默吞咽,或是向朋友傾訴,但不要把父母當成訴苦的人,現代社會發展太快,很多父母對於孩子職場上的事情並沒辦法給出建議,反而徒增煩惱,那又何必呢?其實成長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自己承擔。

如果已經成家,想要成為自由職業者,一定要和另一半好好商量,兩個人共同商量,如果因為失去固定收入,而讓另一半的負擔增加,又沒有做好準備的話,很有可能造成以後的麻煩。有了家庭保障,自由職業者也可以少些後顧之憂。

先做足身體健康檢查

如果你有意向成為自由職業者,在離職之前,先別衝動,最好先做個體檢,全面檢查一下身體情況,如果是非常健康的狀態,再考慮離職不遲,如果身體有些部位有隱疾,就要慎重些下決定,比如,成為自由職業者以後,一場大病就可能帶來很大的麻煩,而有公司的話,就會相對好些。沒有鐵打的身體,不要說容易發生意外(如大病等),也不易抵抗自由職業的壓力。比如有的培訓講師,一個月要講二十二天的課,這就很恐怖。職業培訓師工作對腰、膝、喉的傷害都是很大的,還要考驗身體對出差的適應能力。比如有人挑床,在外出差往往睡不好,這就是很麻煩的事。比如還有培訓師因為空中飛人的生涯,起落太頻繁,耳朵受不了空氣氣壓,導致耳疾。請注意,身體是否健康需要去做體檢,而不要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因為人的感覺有時候並不準,還是醫院體檢更加可靠些。

假如身體狀況有些問題,不如還是繼續在公司裡待上一段時間,畢竟,這種情況下成為自由職業者,風險還是太大了。不過,身體狀況不好也可以考慮辭職,就是太過疲勞,身體已經到了臨界點,如果繼續上班,那對身體就是傷害。我當初積勞成疾,咳嗽了一年多,離職後,身體很快就好轉,四個月後,咳嗽完全好了,於是就活蹦亂跳地到處遊玩去了。這主要也是因為我特別怕吹空調,自己在家裡可以不用,出門也有意避開,但上班的時候這可做不到。另外,健康保障還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最好也要考慮一下家人的健康狀況,有的人成了自由職業者,後來遇到家人患病的情況,經濟上便出問題,無奈之下,又找了份工作朝九晚五地上班,這樣,畢竟是有了穩定些的收入。

財務收入能否支撐,要詳估

自由職業者要想好:現金流方面,如果半年內沒有收入,是否可以支撐?如果身體狀況出現變化,或是家裡出現了其他意外情況,是否可以支撐?和創業一個道理,最好不要山窮水盡,動用全部積蓄。最好留一筆錢存放好,不到萬一不要動用。如果是有家庭的人,這點更為重要。這算是一個財務緩衝,在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前,必須想好。在財產方面,重點在於增收而非節支。如果一味省錢,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的話,自由職業者的幸福指數可能就跟著下降了,想辦法賺錢才是正道。

斜槓青年由於有正職有兼職,收入比較多元,所以不會擔心收入不穩定的問題,而自由職業者在這方面的憂慮要多一些。很多人成為自由職業者以後,往往開始精打細算,為了防範未來的風險,不太敢花錢。其實,節約開支固然不錯,特別是對於奉行極簡主義的人,但如果因為收入因素而降低了生活品質,那也是不值得的事。

對於自由職業者,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增收上,而不是一味節支,因為開源更重要。自然這也不是鼓勵揮霍,而是指人生的重點不要弄錯方向。在收入方面,一方面是要多爭取主動收入,也就是做一件事拿一分錢,更要注意被動收入,也稱為管道收入。

管道收入雖然是經常用在傳銷的話術裡,但我們可不是鼓勵傳銷。管道收入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不做事也有錢拿,而這個錢,來自平常鋪好的管道。比如在微信公眾號裡寫了一篇文章,隔了很久,有人看到,還是會讚賞,當初的付出,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這樣的管道,應該多進行鋪設。只要有能力,有粉絲,尤其是凱文.凱利說的那類鐵杆粉絲,管道收入並不算難。比如,「分答」上的偷聽收入、喜馬拉雅的分銷收入、微信公眾號的讚賞收入、流量主收入、今日頭條的廣告收入,如果要是能夠寫書,那就有版稅收入;……如果真想達到「自由職業型態」,就需要多關注這樣的新事物、新管道,然後善加利用。

我從IT行業離職後的半年內,並無經濟收入,靠存款生活。工作了二十年,而且第一份工作是在銀行,自然也受到銀行薰陶,在儲蓄等方面比較看重,另外我是意識獨立的人,自從大學畢業後,就沒有伸手向家裡要過錢,這種獨立意識和銀行環境都促使我在理財方面早做了些準備,在IT行業工作多年後,身為大公司中層管理者,薪資也還勉強可以,起碼夠我用了。早在離職前我就已經做好了準備,基本上,如果完全沒有經濟收入,依我的日常支出,三年都是沒問題的,有備無患,謀定後動,做事情不衝動也是我的原則。

在經歷半年的逍遙後,才開始接培訓和其他工作。另外,寫書的版稅雖然不高,也還是會帶來收入,我對生活原本要求不高,所以可以優遊度日,這個說起來的確就是這麼簡單,但要做起來,或是換個人,未必容易。當然,隨著努力程度的加深以及慢慢積累,收入也慢慢多起來了,這是後話,所以我始終相信「天道酬勤」。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