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部門在一般人認知中,普遍是招募、處理勞健保、出缺勤紀錄等「人力」上的管理。領導顧問公司Butterfly.AI的創辦人兼CEO David Mendlewicz認為,人資的職責是「人力資源」的統籌,而非僅僅是「人力」的管理。若公司能確實了解人資的業務、並給予人資執行及發展的空間,將可以提升公司的生產力、減少員工流動並讓公司塑造良好的團隊文化,人資部門絕對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一環。

人資沒有實質生產力?他們和戰力習習相關


關於人資角色最大的質疑之一,便是人資的工作內容、業務和公司每年的生產、收入沒有直接關係。但是,人資的角色和公司生產力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據美國蓋洛普民調統計,美國有七成的就業者認為自己工作時不專心,無法全心投注於工作;而員工若無法專心投入工作,生產效率將比認真工作時降低22%。

面對這個情況,多數公司都無法主動想出解決方法,只能呼籲員工專心工作,而人資的角色卻能在此發揮很大的效用:藉由制定員工福利、規範等政策,加上密切關心員工的工作情況、擔任員工與領導階層的溝通管道等措施,不僅能提升員工工作時的專注度、對公司的向心力,也可以塑造出健全的公司文化,留下好的人才。

人資並不是傳聲筒,而是員工的發聲管道


小從座位安排,大至職位升降,人資經常惹來許多員工的埋怨,認為人資「只站在公司的立場」、「都不替員工著想」。然而,在多數的情況,這些對人資的指控都沒有點出真正的問題—人資在公司並沒被賦予實質的權力,只是個上層的「傳聲筒」。

在健全的公司文化中,人資應該要成為「幫助、協助員工」的角色,聽取員工的建議、理解他們的困擾,並積極尋找解決方法,讓員工在公司的工作情緒、環境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若沒有給予人資足夠的權力,同時要求他們滿足員工及上級的需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任何人資都無法達成的。

人資並非只有瑣碎業務,更專注長遠發展策略


論起人資的工作,多數人只能想到招募、保險、准假等繁瑣的行政與文書業務。但人資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任務:人力訓練與公司氣氛經營。此處的人力訓練並不只限縮於新進人員,也包含公司的中小型主管。美國蓋洛普曾訪問將近100萬名美國就業者,讓他們選擇最讓他們想辭職的理由,「不好的領導者或老闆」高居第一。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也曾發表一份報告,表示許多公司都會忽略或延遲好幾年才舉辦中小型主管的在職訓練,而沒有經過專業受訓的主管會讓第一線的員工產生非常不好的觀感、也會影響員工對工作的熱誠與專注程度。

當面臨這類問題,就是人資出面解決的時刻。透過專業訓練及溝通,人資除了能確保基層員工擁有足夠的能力,也可以培養主管階層的領導技巧;讓主管及員工雙方的溝通、互動都更有效率及成效,並藉此培養出健全、透明的公司文化。而這些工作需要長遠的規劃與持續修正,並不是能夠輕易被取代的。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