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生氣一分鐘,就會失去六十秒的快樂。 ──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小嬰兒會哭、會鬧脾氣,都是負面情緒的本能。負面情緒是有用的,因為能讓我們行動,讓我們避免並對抗那些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我們的負面情緒建立在原始的存活意識,但現代人的生活早已經超越了溫飽和安全的需求。我們雖然不用擔心有老虎半夜會來獵殺我們,但讓我們徹夜難眠的,可能是老闆發來的一條簡訊。我們雖然不用擔心一場雨不下,穀物無法收成,全家都會餓死,但面對一場重要的考試或會議,也能像生死關頭一樣令人快要窒息。
身體不會說謊,緊張就是緊張,害怕就是害怕,這些負面情緒的「感覺」是迫切又真實的。但如果我們不願面對、刻意抗拒,或找不出負面情緒的來源時,原本大自然所設計的生存機制,反而很容易變成自我摧毀的荼毒。
處理負面情緒,不只是從「心理因素」下手
為什麼當我們在路上看見車禍時,會心跳變快、瞳孔放大、呼吸急促?這些反應體現了我們的恐懼。但為什麼當我們看到自己最愛的球隊拿下冠軍時,一樣會心跳變快、瞳孔放大、呼吸急促,卻感受到快樂與興奮呢?
我們的大腦會主動解讀不同環境中的身體變化,進一步構成我們的情緒反應。所以當我們要處理負面情緒時,必須同時考慮到「心理」和「生理」兩種因素。
就生理層面來說,不少女性朋友應該都能體會月事前可能會有的情緒起伏吧!嚴重的時候,每個月只要到了那幾天,看什麼事、什麼人都不順眼。奇怪的是,自己明明知道情緒異常,卻又能找出百分之百值得發怒的理由。生氣的原因也不是沒道理,但偏偏碰上那幾天就會顯得特別嚴重,反應也特別激烈。賀爾蒙對情緒的影響之大,甚至能夠改變人的個性,男女皆是。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自己分辨並調適這些生理造成的情緒影響。但小孩子還沒學會這種自覺的能力,所以有時候他們玩著玩著就變得很情緒化,我們家長或許一看就能知道,是因為他們沒睡午覺太累了,但孩子自己絕對不這麼認為,還會一邊哭一邊叫著:「我不累,他搶我玩具!我不累,不想睡!我⋯⋯」然後就睡著了。
這時,我們不僅能體諒孩子的情緒,還會覺得有點可愛。這就是孩子的天真啊!其實成人有時候也會一樣的「天真」,我們會因為累了、餓了、或身體不適而變得不理智。所以,當我們面對自己和別人情緒化的狀況時,要懂得察覺自己的身體反應,理解自己,更理解別人。先是理解,才能對應。「抗負的行為」就純粹針對這個生理層面,把身體當成機器,提供一些能促進好感神經遞質產生的方法。
一張圖,教你養成「抗負的習慣」
「抗負的思想」則討論負面情緒的心理層面。你或許總覺得自己的心情沒有人懂,那是因為真的很難懂,因為沒有人是你,他沒有與你相同的經驗。就算你認為你所經歷的負面情緒,理由充分、絕對值得難過,別人還是有可能完全無法想像。負面情緒的心理層面,絕對是主觀的,也只有你自己才能改變這個觀點。
在我們心底,都有一個評價生活是否如意的標準。我們會觀察現況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當欲望與現況相符,我們就會感到滿意。但如果發現自己想要的遠遠落後於現況,或離得愈來愈遠時,負面情緒就產生了。當我們想改變卻覺得無力改變時,就容易感到憂鬱,對想追逐但事與願違的矛盾,感到焦慮不安。當我們陷入低潮時,可能不只是當下心情不好而已,還同時反映出我們如何看待過去和未來,反映出內心的需求與渴望。
那些負面的情緒、憂鬱、焦慮,全都是你生活中的經驗,也是你對事情的解讀。這就是為什麼叫人「不要想太多」是完全沒用的,因為我們必須知道怎麼想才會更好。我們要用「正向介入法」(positive intervention)強化正面觀點,並改變自己對自己說話的方式,而不是單向壓抑負面情緒。「抗負的習慣」提供幾個保健的練習,讓我們更容易維持正面的心態。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