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父親是小漁村的魚販,他沒有背景、也沒有顯赫學經歷,從基層一步步往上爬,郭特利從小業務到經理人,從外商到台灣本土企業,每一次職涯的跑道轉換都呼應著大環境的變遷。他曾為奧圖碼科技亞洲區總經理,雖然他46歲那年宣布退休當全職爸爸,但從菜鳥到巔峰過程,值得奮鬥的職場人參考。

很多人問我,什麼工作適合做為第一份工作?
我的答案是,不必用有形的條件衡量它,反而要看它對你未來的意義。
就像我的第一份工作,完全不符合「錢多、事少、離家近」的一般標準,卻給了我一張珍貴的門票,開啟我後來職涯一路攀升的契機。

每一次我對年輕人演講,台下幾乎都會有人問我:「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每次聽到這個問題,都讓我也覺得很好奇:大家對第一份工作的期待是什麼?是「錢多、事少、離家近」?還是對父母栽培的交代,或出社會之後,拿來跟同儕比較的第一個基準?

一九九○年,我從交通大學運輸管理系畢業。那一年對台灣經濟發展也是別具意義的一年:股市首度破萬點;前總統李登輝開始正式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
念交大運輸管理系,並不是我的興趣。所以畢業前夕,我特地轉了個大彎,跑去報考企管研究所,可是遺憾的是,成績並沒有如我所願。碰上「六年國建」大興土木的年代,同學和學長不是考國家考試當公務員,就是進入土木工程界,每個人的前途似乎都很明確。只有沒考上研究所、又因為高度近視不用當兵的我,在畢業典禮當天,雖然頂著學士帽,心中卻滿是徬徨,沒有自信。

第一次面試的震撼教育


硬著頭皮,我開始找工作,既然不打算走運輸這條路,我就不想為自己設限。我記得當時在台北國際學舍(原址現已改建為大安森林公園)有場就業博覽會,我特地走了一遭,把履歷丟出一輪,竟然完全沒人理我。於是,之後只要看到報紙分類廣告中出現「不限經歷」這四個字,我全部都去嘗試。
好不容易等到第一次面試,來自在電腦圖書出版界頗富盛名的電腦圖書公司。我本來滿心歡喜,沒想到當場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後來我常常說起這段故事,年輕人找工作不必怕挫折,因為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我也是!
填履歷表時,二十三歲的我心想:既然沒有任何相關工作背景,乾脆在「特殊技能」這一欄寫上「跆拳道黑帶」,這是我大學時擅長的運動,至少可以顯示:雖然我什麼都不會,但是身體很健康。
結果,這個動作竟換來面試官的消遣:「怎麼,你以為是要來做苦力嗎?」我差點懷疑自己聽錯了,對方接著又用帶點不耐煩的口吻繼續問:「你還會什麼?」
「我什麼都不會,」當下,我只能這麼回答。「坦白」的結果,讓這人生中的第一次面試在幾分鐘之內就劃下句點。當天特地為此北上的我,摸摸鼻子,傍晚又搭著南下的火車慢慢晃回台中老家。
雖然第一次找工作就碰壁,但我倒沒有因此灰心喪志。我始終相信,屬於我的機會,總有一天會出現。

第二次面試就遇上貴人


果然,在台中等了一段時間後,我接到震旦行電子事業部(註:在我加入工作一年後,已被日商夏普半導體購併)打電話給我,這是我畢業後的第二次面試。
震旦行當時的辦公室,在台北市的南京東路二段。我一進門,就看到四周牆上展示著各種半導體零件示意圖,學工程和管理出身的我沒有一個電子零件看得懂。就在我充滿好奇、到處張望的時候,負責面談的處長廖聰賢,出現在我的眼前。
「你會什麼?」廖處長眼神犀利、口氣直接地問我。
「我什麼都不會,」這個答案跟上次一樣。儘管因此讓我在之前的面試中受挫,但我思考過後,還是覺得與其自我膨脹,倒不如老老實實表達心中的想法。於是,這次我把同樣的答案再說了一次;不過,說完後我多補上了一句:「可是我願意非常認真地學習。」
「不會沒關係,就進來學吧!」廖聰賢這句話一出口,頓時讓我原本緊繃的情緒全卸下來。事後回想這段歷程,為什麼他這麼快就決定用我?我想,或許跟我從小幫家裡在菜市場賣魚,不害怕和陌生人溝通有關吧。雖然沒有相關經驗,但我很自然地跟廖聰賢聊起來,我相信從對話的過程中,他慢慢從我身上感受到了誠懇、實在、願意溝通的特質。所以,非常讓我意外的是,當場,我就被錄取了。前面三個月先從起薪兩萬兩千元的電子零件業務做起,三個月後通過試用期,再調高到兩萬三千元。
沒有挑三揀四的過程,也沒有太多計算跟規劃,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這麼來的。
事實上,這位比我大上九歲的廖聰賢處長,不只給了我工作的起點,他更是我職涯上的第一個貴人。那個年代去跑業務,碰到的同行大多是五專畢業,對交大畢業的我來說,難免心裡有道關卡過不去。但這種念頭浮上心頭時,我就會提醒自己:看看當時不過三十二歲的廖聰賢處長,他也只有二專畢業,卻在進公司六年後就升上處長的職務。既然他可以,我也決定忘記自己的過去。也許在未來,學歷會幫我加分,但它絕不是眼前的一道城牆,讓我跨不出步伐。
甚至,透過跟他面談得到的激勵,讓我第一次對人生方向有了初步的輪廓:「我也要像他一樣,三十歲就當上大公司的高階經理人!」

箭頭對準月亮,至少射得到老鷹


我一直很喜歡一句電影台詞:「箭頭對準月亮,至少射得中老鷹。」幸運的,踏進職場後,我很快就把自己的目標設定為「當上大公司的高階主管」,這是我的「月亮」。接下來,有很多路可以通往當上高階主管的目標,會計、研發……都可以,我符合哪些工作的條件和特質?倒推回自身的「專業」和「興趣」,我發現,「業務」這個職能對我是個好的起點。
站上這個起點的過程看似有些運氣,不過,它給了我日後進入面板業的鑰匙,甚至打下今天成績的基礎。
我在公司主要負責販賣顯示器零組件給下游供應商,一九九○年代,顯示器產業用的還是8.4吋黑白STN的技術。我常常形容,自己當時像做「高級小弟」,每天工作的實際內容不脫各種瑣碎事務。儘管如此,我卻躬逢其盛,遇上台灣面板業正要起飛的黃金時期,因此談合作、碰面的對象,全是今天電子業的一流人物,像是現任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宏碁電腦資訊產品全球運籌中心總經理翁建仁……等等,著實讓我大開眼界。我的直屬主管胡宏明因此甚至指著我和同一組的另一名業務同事說:「我們三個人會是台灣未來最瞭解LCD產業的人。」
這份工作我做了九個月,最後劃下句點的原因並不是想跳槽或有人挖角,而是當時的女友,也是現在的另一半,計劃出國念研究所,為了兩人的感情,我決定跟她一起出國讀書。讓我意外的是,連第一次遞辭呈,也讓我上了一課。

第一次離職教我的一課:凡事做好準備


因為覺得很難開口,我不敢在上班時間跟主管胡宏明提這件事,所以特別趁他假日到公司值班時,找了個空檔跟他說。沒想到才剛說完留學的打算,立刻換來他一頓臭罵:「你要出去念什麼?念完以後回台灣,你要進什麼產業?你未來五年的計劃是什麼?」他丟出的問題,我沒有一個能完整回答,整個人僵直地站在他面前。
「你對未來一切都不清楚,還要出國,根本是逃避現狀!」胡宏明把我狠狠修理了一頓。但為了跟女友的約定,我還是決定維持原計畫,硬著頭皮放下工作,決心出國。
即使如此,直到現在我仍然非常感謝胡宏明。被他罵完的當天,我走出公司,在當時台北車站附近的木船西餐廳裡,為自己寫下一段話:「從這一刻起,我做每件事都要well-prepared(做好一切準備)。」絕不能真如他所言,對未來沒有藍圖,沒有規劃,就貿貿然採取行動。
從那天起,這句話始終是我自我要求時最重要的守則。當上高階主管的「目標」、從業務切進的「方向」、以及惕勵自己的「惕勵」,我全在第一份工作中得到了,你說,雖然薪水沒有超過三萬塊,但它帶給我的多不多?

◎ 對第一份工作,應該有的幾點思考:

1.
先決定職涯大方向。
找到方向,才知道你現在是不是在「對」的路上。以我來說,我的大方向是「成為企業內部的高階主管」。

  1. 針對這個大方向,找出一條自己能夠勝任的路。
    有很多路都可以通往「高階主管」這個目標,但我必須判斷自己符合哪些條件和特質?例如,我也可以從會計做起,再逐步往高階主管爬,但這個前提是,我得先學好會計,還要考上會計師證照。很明顯地,我的興趣和專業都不在此。所以從「專業」和「興趣」這兩方面來檢視,「業務」對我是最好的開始。
  2. 不要讓學歷成為阻礙。
    特別是像我一樣選擇跨領域工作時,應該讓學歷在未來成為你的資產,而非眼前的絆腳石。至於當下,應該努力補足不足的核心知識,像我當時的弱點是缺少半導體、電子學的相關知識,如果當時更有系統的學習,可以更快上手。這也是我回頭再看時,覺得自己沒有做足的地方。
  3. 選擇上哪一條船時,要看遠不看近。
    當年的我,其實也可以到夏普、飛利浦、Intel、三星或其他小型電子零件商工作,到底該選哪一家公司?我選擇的關鍵,並不是薪水、福利等條件。當時,我發現歐美商的台灣公司負責人比較多是台灣出身的經理人,日韓商相對較少。這就代表我到歐美商工作,以後比較有機會出頭。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