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社區化的室內活動場地,滿足不同市民需求,民政總署多年來積極在不同社區興建活動中心,提高社區的活力。
民署社群互助促進處長歐振榮表示,活動中心歷來受市民歡迎,去年總使用人次逾一百萬,未來將優化設施及管理制度,強化“睦鄰互助”的精神,配合社會發展。
強化睦鄰互助精神
現時民署轄下共有六個活動中心,分別為祐漢、營地、台山、下環、三盞燈及筷子基,大部分設於街市樓上,為居民提供閱覽報刊、文娛康樂等設施,也為社團提供場地租借。祐漢活動中心於一九九四年啟用,為最早的活動中心,至今已有廿二年歷史。當時在街市設立活動中心,目的是由於當時北區人口與社團眾多,希望能提供合適場地,開展社會服務,當時來說邁出重要一步。
時至今天,民署轄下六個活動中心位於不同區域,成為區內居民的好去處,有助建設和諧社區。
設施考慮社區特點
歐振榮受訪表示,因應面積及社區特點,每個中心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開設,各有不同特色。例如三盞燈活動中心,由於座落於居民密集的老區,長者較多,因此在規劃時會特別考慮,中心內除了提供乒乓球室、電腦等設施外,還首次設立了長者專區,免費提供適合長者的小型按摩器材。自啟用後甚受長者歡迎,每日幾乎滿座,同時也為長者提供互相認識、互相聊天的場所,效果理想。
筷子基社屋內的筷子基活動中心,同樣位於人口密集的區域,同樣設有長者專區。但該中心嘗試特別設有兒童遊樂區及兒童閱覽區,並舉辦親子興趣班,目的提供親子玩樂的場所,雖然規模不大,但一直吸引不少家長帶同小朋友前去,一定程度上紓緩區內同類設施的不足。至於祐漢活動中心的一樓部分,特別設立了曲藝室,當時為了滿足區內居民唱曲的需求,減少影響附近居民,成為全澳首個官方的同類設施。曲藝室啟用以來,反應熱烈。
歐振榮表示,活動中心並非大規模的專業性活動場所,而是大眾化的社區設施,對象是普通街坊,從小朋友、青少年、中年到長者都適合。因此,設施盡量街坊化,不會過分專業性。同時透過租借禮堂,讓社團開辦活動,服務社區。回顧過去,中心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現時社會快速發展、社區設施有限的情況下,活動中心可滿足了部分市民的需求,特別是閱覽報刊,很受市民歡迎,幾乎每個中心的閱覽室都爆滿,其他的乒乓球室、電腦室等,更是青少年放學後的好去處。
去年,民署活動中心的總入場人次逾百萬,其中以三盞燈活動中心、營地活動中心入場人次最高,高峰時期日均分別有逾千人次,反映活動中心的需求度。過去收到不少居民意見,希望增加不同設施,經分析後,由於空間面積有限,只能取捨。目前所提供的設施普遍受到市民認同,也符合民署職能。
會員制度方便管理
因應市民需求,民署活動中心除了提供硬件設施外,還不斷完善軟件,在原有的親子興趣班外,過去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興趣班,其中的“睦鄰友愛關懷日”,邀請社工學生駐場,與市民互動,傳遞健康訊息;“左鄰右里happy day”則邀請學校參加,宣揚互助友愛的精神,未來將續按此方向舉辦不同的活動。
歐振榮稱,未來活動中心會重點貫徹宣傳“睦鄰互助”的精神,透過活動、工作坊等,強化居民的睦鄰精神,藉此構建互助友愛的社區面貌;同時會優化管理,現在部分活動中心採取會員制,申請制度簡便,目的是方便管理,也為未來計劃作準備。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