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關懷 溫暖到宅
獨居長者樂在晚霞
獨居長者面對疾病、生活困難時,難免感到徬徨無助。幸得社服團體與社工局合作推出支援服務,關顧獨居長者的生活需要,加強他們與社區的聯繫,讓他們安享晚年。

家援人員幫洗傷口
九十一歲的蘇婆婆並沒有兒女,丈夫十多年前去世後,便一直獨居至今。大約在三、四年前,蘇婆婆在家中突然感到下半身麻痺,即時按平安鐘求助,送院後並無大礙。但回家途中,她不慎受傷,再次送院後被診斷為腳踝骨折,需要立即進行手術。出院後,蘇婆婆的腳痛令她行動不便,甚至未能自理生活。
在醫院社工的協助下,蘇婆婆申請了海傍區老人中心的“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包括:送飯、陪診、問候等。家援服務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她銘記於心,笑道:“嗰度啲姑娘真係好好口架,好有耐性幫我清洗傷口,直到癒合。”今年一月,醫生表示蘇婆婆雙腳基本痊癒,毋須經常覆診,令她笑逐顏開。
最近,蘇婆婆被安排入住石排灣社屋,投入新的社區生活。她對姪新抱及契女經常來照顧與探望十分感恩,還有朋友、義工們常致電慰問與關心,讓她感到很溫暖。她坦言:“現時食、住無憂,得閒到社區中心活動,已經好心滿意足。” 

服務全面長者安心
同樣獨居的吳伯伯在澳門沒有親友,亦甚少與鄰居交流,生活枯燥乏味。大約二十年前,吳伯伯被診斷患上腎病,自此生活起了突變,須定期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洗腎。後來更因健康轉差而無法繼續工作,須依靠援助金生活。去年,吳伯伯的病情急轉直下,大量血管壞死,須切除已壞死的左手食指。雙手也變得僵硬,幾乎喪失活動能力,皮膚亦出現很多白印。
在社工局的幫助下,吳伯伯申請了家援服務,工聯望廈老人中心的護理人員為他分藥、洗澡、清洗衣物、送膳、清潔家居、接載覆診等。兩年後,吳伯伯的身體情況明顯好轉,現時手指已有知覺,可以自己起床、穿衣及外出走動。

互動增多性格開朗
性格內歛的吳伯伯表示,最近一次因身體不適住院,眼見其他院友都有親友照顧,心裡不是滋味。幸得中心人員照料,幫忙購買日用品,才發現自己不是一個人。他笑說:“中心每位護理人員都很細心,對我好好!”未來,雖然他仍會過着每周三次朝九晚五的洗腎日子,但他不會放棄治療,更鼓勵身邊的腎友一起活在當下。
工聯望廈老人中心護士黃詠華表示,吳伯伯平日喜歡到公園閒逛,朋友不算多,所以中心每逢舉辦大小活動都會通知他,鼓勵他認識新朋友,擴闊社交網絡。她說:“與兩年前比較,伯伯性格變得更開朗,不時與工作人員或老友記有說有笑。”後來,吳伯伯在社工勸喻下成功戒除煙癮,變得更樂觀、積極。

有五支家援服務隊
除“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外,社工局還與社服團體合作提供“獨居長者連網支援計劃”及“平安通呼援服務”。“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於○五年由原來的“家務助理隊”與“獨居長者社區支援服務”重組而成,專為缺乏家人照顧及體弱長者提供合適的關懷與照料。服務包括:送膳、家居清潔、洗澡、護送、個人照顧、洗衣、個案輔導、電話慰問、探訪、護理復康服務和社區活動等。現時全澳共有五支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隊,為不同區域的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今年七月,五支家援隊當月服務人數合共五百八十多人。

定期致電探訪慰問
“獨居長者連網支援計劃”自○九年推行,透過鼓勵長者服務機構組織義工隊,定期致電慰問及探訪機構的獨居長者或年長夫婦會員,為其提供關懷與支持。並透過不同的專項社區活動,協助他們建立社區支援網絡,增強在社區生活的能力。
今年七月,該計劃共為九百五十多名獨居長者或年老夫婦提供服務。

廿四小時緊急支援
“平安通呼援服務”於○九年投入運作,透過服務使用者的家居電話網絡,連結平安鐘系統與平安通呼援服務中心人員,為服務使用者提供廿四小時的緊急支援、情緒支援,以及定時問安等服務。從而加強獨居長者及其他有需要人士與外界的接觸,減低因缺乏支援而產生危險的情況。今年七月,該服務有近三千二百人使用。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