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長者跌倒,很多人認為只是“一時不小心”,但其實並不全然,而是有跡可尋。若忽略不理,日後跌倒伴隨的併發症將造成“老友記”更大傷害,增加家人負擔。有見及此,婦聯總會與復康會合辦、藥物學會及營養師學會協辦“婦聯復康社區防跌行動”先導計劃,冀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社區防跌服務。
“婦聯復康社區防跌行動”先導計劃日前假婦聯綜合服務大樓舉行講解會及參與者招募。復康會理事長、骨科專科醫生萬漢明,復康會副會長、鏡湖醫院護理學院教授胡笑霞,復康會副理事長、心臟科顧問醫生招漫玲,復康會理事、物理治療師司徒玉芬,婦聯副服務總監何嘉欣及與會長者超過六十人出席。
資料顯示,長者從五十歲後,便容易出現肌肉流失、肢體關節肌腱退化等症狀,加上慢性病及藥物等影響,身體容易失去平衡致容易跌倒骨折受傷。跌倒後果可大可小,當中百分之三十會減壽十年,百分之二十會引致死亡。
何嘉欣表示,長者跌倒後果嚴重但可預防,特別是通過跨機構跨專業界別的合作,提供系統及全面的評估、預防及復康的服務模式。
萬漢明表示,近年本澳及鄰近地區,長者每年摔倒的機會約為百分之三十,因而骨折者也達百分之廿四。
招漫玲透露,現時有部分長者在急診室因骨折需輪候手術,排期也需要數天至數周才能安排手術治療。據鄰近香港統計顯示每年花費在照顧每位骨折長者的醫療費用平均達數萬元,相信本澳醫院對骨折病人照顧的花費也不少。
胡笑霞指出,曾針對澳門六十五歲或以上的社區長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反映骨折是影響長者生活滿意度的疾病之一。長者跌倒後行動不便,有些需要長期臥床或坐輪椅,使長者感到沮喪與影響社交活動,甚至可誘發其他慢性疾病包括中風,心臟病或肺炎等。
“婦聯復康社區防跌行動”先導計劃為期三個月,活動後會制訂工作手冊、總結流程及經驗,冀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社區防跌服務,以造福更多的長者。計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評估:身體基本的健康狀況、視力、肌力、平衡力的評估、足底壓力等。第二層次是舉辦健康教育講座,提高長者對自身狀況的了解,並知道如何改善營養,增加鈣吸收及防治肌少症;通過藥物管理工作坊,學習如何服用多種藥物。第三層次是訓練:由物理治療師設計一系列運動給長者每周一次一小時的學習訓練,為期十二周,以達至改善平衡力及骨質疏鬆情況。整項先導計劃由六月十七日開始至九月中結束。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