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麥瑞權表示,根據《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指出:「到二0二五年,人口的預期壽命將上升至八十四點六歲左右,老年人口比例將達百分之十六點三左右。」然而,現時澳門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雖然特區政府在去年已推出「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作為指導本澳未來養老保障服務發展的政策方針,而且計劃內容亦表明:「關顧長者情緒及精神層面的健康發展,加強長者心理輔導,精神健康與生命教育服務」但有長者就反映,未能感受得到計劃對目前養老生活有何改善之處。
他又稱,根據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本澳有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口生育率逐漸下降,但人口壽命卻不斷延長,人口增長的速度不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造成年青一代照顧壓力重大及長者缺乏照顧的問題。他們的團隊經常落區探訪長者家庭,而近日他們的團隊再在春節前探望長者家庭,透過與長者家庭的訪談,聽取他們的訴求,歸納出不少家庭都擔憂高齡長者日後的照護問題。例如:當中有一個百歲的高齡長者家庭,高齡長者的子女都已七十多歲,隨著高齡長者的親屬照顧者年紀日漸年邁,除了經濟能力外,身體功能亦每況愈下,是否能夠照顧年過百歲的父母都成為問題,而年輕下一代則需要面對激烈社會競爭,亦未必有能力供養上兩代長者,或導致高齡長者得不到適當的照顧。因此,長者及長者家人會基於不同因素的影響而考慮選擇養老的方式,其中大部份長者對居住多年的地方有感情,他們會傾向於選擇原居安老;而有部份長者只要可以方便親人朋友探望他們及社區設施完備,選擇原區安老亦可以;但亦有部份長者無親無故,或者由於家人不能提供照顧等的原因,不得不選擇入住安老院,這部份住安老院的長者期望院舍的住宿環境及配套設施能更為完善和希望能夠得到心靈的慰藉。所以歸納總結上述多種養老問題,得出政府在安老政策上要根據長者的需求提供養老保障服務,並作出合理的資源分配,否則政府鼓吹老有所養和讓長者得以安享晚年的政策便難以執行到位。
有鑒於此,麥瑞權二月六日提出書面質詢如下:
一、有市民反映,高齡長者的子女都已七十多歲,隨著高齡長者的親屬照顧者年紀日漸年邁,除了經濟能力外,身體功能亦每況愈下,是否能夠照顧年過百歲的父母都成為問題,而年輕下一代則需要面對激烈社會競爭,亦未必有能力供養上兩代長者,或導致高齡長者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請問行政當局以本澳現行的養老保障機制,是否能夠承擔起未來老齡化社會的重責?
二、有長者家庭叫他問一聲行政當局,隨著社會的變遷,本澳人口少子化和老齡化現象越趨嚴重,長者養老問題已成為年青一代和自身已七十多歲還要照顧百歲的父母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和困擾。請問政府有否深入研究本澳的人口狀況及長者對養老保障服務的需求,並對長者的養老保障服務需求進行分類,例如:調查研究統計現時及預測未來需要原居安老、原區安老及入住安老院的長者分別有多少,以便制定前瞻性的政策對長者服務的資源作出合理的配置?請問政府對此有何回應?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