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各行各業均遇到人資不足的難題,僱主主動解僱員工少之又少,只要員工肯繼續留職已覺萬幸。失業率近期一直處於百分之一點七的低位,“人人有工做”。但因人資緊缺,不少僱主對“請人難”有恐懼,加薪、福利、晉升機會等成為留人的配套條件,扭轉以工作表現定身價的傳統觀念。

過去,僱員為保住飯碗,除努力工作凸顯自身優勢,更會主動報讀進修課程增值,提升競爭優勢。但如今人資不足,僱員角色“反客為主”,炒僱主“魷魚”更成為普遍事。

經濟向好時,大部分僱主願意與員工分享辛勞成果,皆大歡喜;但近月經濟下調,部分行業生意不佳,如何節省開支且均衡人資?最佳方法莫過於按兵不動,維持原有人手。無論是保守或進取,多數僱主都趁經濟放緩期間作內部調整,甚至解僱平日工作表現或服務態度不佳的員工,整頓人資隊伍,提升服務質素。

本地人“唔憂做”的印象,深入民心。澳門人亦不得不承認,以往就業機會處處的旺景,確令人過於安穩,偶爾遇上逆境即不堪一擊。這種抗逆力低的情況,亦可體現於年輕一輩。不少大學生畢業後找工作,都以“儲經驗”為主,未為日後目標及理想鋪路,“騎牛搵馬”已成普遍心態。

打工仔當然希望平步青雲。職場新鮮人靠自我摸索累積經驗後再訂立未來發展路向,固然是好事,但在職場跌碰時,亦應投放更多時間打好自身基礎,朝理想目標進發。

政府一直鼓勵本地人向上流動,不少僱主亦希望把晉升機會留給本地人,可是本地人在職場上過於安逸,倘多年無法晉升,只會責怪僱主會傾斜“外來力量”,助長外僱能力日盛。但歸根究底卻沒有自我反省。

失業率長期維持低位,無疑是就業機會多的一種反映,甚至造就部分工作態度懶散的打工仔“東家唔打打西家”,人資橫向流動,並不意味着同樣有向上流動的條件。要推動本地人向上流動,先要刺激應有的“就業精神”,敬業樂業,對工作有熱誠、投入,就會考量“怎樣才可做得更好”。這種自我要求將驅使打工仔有提升自我的衝勁,透過技能提升、改善服務,從而獲得企業賞識,擴大晉升空間。只有自我完善,才能讓行業整體質素提升,這也是政府推動向上流動的初衷之一。各行業的內在優勢急增,更是澳門可持續發展的最有力支撐。

春 耕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