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人才緊缺,政府首推“吸才回流”(吸引在外地工作的澳門人回流)補充。人才委員會舉辦“人才回澳考察計劃”,吸引十九名居民回澳考察。當中四名參與者受訪時表示,參加計劃代表有意願回澳,“鄉情”是動心主因,但對口職位、就業前景及生活質素則左右付諸行動。希望考察計劃祇是開端,政府能跟進後續的職業配對及行業土壤。

視乎措施吸引與否
參與計劃的受訪者提到,生於斯長於斯有感情,希望回澳陪伴父母、共聚天倫,為澳門出一分力等。有意願回流工作,但前景未明令他們卻步,是次參與“人才回澳考察計劃”,透過考察政府及商業機構,並與相關負責人對話,令他們對回流路有更多了解,但不同專業仍有不同現實條件阻礙起步。
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美術系教授的梁藍波憶述離鄉別井的原因,指廿多年前澳門高校不多,發圍機會少,赴美留學後看到發展機會,便留下教書至現在。他坦言願意回澳,但需視乎配套措施是否夠吸引。指高校受體制局限難提供超額工資吸才,澳門若要吸納國際級教授,可參考內地經驗,由政府提供支援,如起動資金,使人才回流後有更大發展。

重考認證令人卻步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劉子洋既有英國高等學府的碩士學位,亦有多年在台灣行醫經驗,專責腦中風、老人痴呆等診症,負責偏頭痛或柏金遜症等科研,為本澳欠缺的專才。
“可惜回流相當困難”。劉子洋坦言,本地醫療水平不及外地,作為澳門人,希望將先進經驗引進澳門,但外地醫生入職公立醫院的程序繁複且時間長。他指出,在外地執業十多年,回澳行醫要重新考試、專業認證,令人卻步。建議政府簡化流程,相信有助吸納國際醫生,提升專業水平。
他提到,在外國的講師級或教授級的醫學人才,回澳除投身醫療服務,亦希望延續醫學研究,希望澳大除重視中醫藥科研,未來能發展西醫或老人醫學等研究。澳門停留實驗室階段,但人體研究對推進醫學進步卻相當重要,可惜澳門不鼓勵,希望政府日後能有前瞻思維作突破。

需有長遠發展藍圖
曾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的劉潤東認為,本澳大學除着重學術研究提升國際排名,應重視大學生與就業市場所需人才掛鈎。尤其現今科技日新月異,大學教授內容隨時落伍。建議學校除教授理論課程,亦多與企業合作,開辦相對課程或實習班。並建議政府跨部門成立資訊科技精英團隊,負責部門科技升級、銜接,讓學生看到專科發展方向。
醫學系出身的陳彩燕曾在澳門衛生局工作,在英國完成碩士課程後,毅然轉往新加坡工作。她說,那時新加坡團隊到英國招聘,她祇是發了一封電郵,竟然兩日已安排面試並找到工作,一切進展順利,似是命運安排,推她前往新加坡。劉子洋亦分享稱,新加坡組團到台灣,不論剛畢業或已執業,一律毋須專業認證,直接職業配對,挖走不少台灣醫生。
梁藍波總結時表示,這裡不少外地專才職業不對口,祇因澳門是以現時市場需求作為出發點。他強調政府需有長遠發展藍圖,分階段逐步儲備未來所需的資源或人才。並提到本澳喜到外地借鏡經驗“睇幾日”,但與真正在當地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不可同日而語,政府必須重視吸納外流人才。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