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澳才回流須科學有據

澳門缺才,人所共知,倘“有才而不得歸來”,更加可悲。官方數據顯示,僅每年出國留學的高三畢業生,已佔當年的百分之六,在海外升學的澳生逾兩千人,但這批優秀學子學成後是否回流,政府卻不掌握數據,研究“吸才回流”缺科學支持。在外地出招搶人之際,人委會稱會繼續比較鄰近地區吸引本國(區)人才回流的政策,包括研究解決人才的子女教育、住房等問題。

修公職准入邀回澳看
自從特首掛帥,成立人才發展委員會後,“人才論”更不絕於耳。委員會此後組建三個專責小組,“鼓勵人才回澳”是其中一個,專門負責研究吸引澳人回流的“妙計”。委員會成立一年,作出的“吸才”建議包括修改進入公職的學歷要求,以及下月將邀請若干在海外的澳門人才“回家看看”,至於其他錦囊卻仍然“中空”。
得益於澳門如日中天的經濟,以及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升,澳人海外升學並非少數。教青局統計,自○九/一○學年起至一二/一三學年,每年到海外升學(兩岸四地以外)的高三畢業生約佔當年百分之六,更未計算在基礎教育期間便已被家長安排出國留學的學生。有升學中介稱,近兩、三年不少家長為讓子女充分準備當地升大考試,都會選擇提早送子女出國,增幅每年接近雙位數。出國讀書的熱情有幾高,或可透過申請“大學生學習用品津貼計劃”的登記數字再知多一點。根據高教辦數據,最近三年在兩岸四地以外接受高等教育的澳生逾兩千人,佔整體學生百分之七有多。

留學生就業狀況欠奉
人才難求,可惜當局並不掌握留學生的就業情況,究竟有多少畢業後服務本澳?多少仍流失海外?不得而知。制訂吸才政策時政府心裡“冇底”,即使政策推出,他日亦難從數字判斷成效,無疑是影響科學決策的缺失之一。
人才是否回流,取決於其就業和生活的環境。澳門的生活空間狹窄,住房、交通的“死結”難解,配套生活的教育、醫療等水平又差強人意。產業太少、行頭太窄,人才回澳無用武之地。但沒有人才,產業開拓、經濟多元,又缺乏必備要件,二者更看似是“雞與雞蛋”的問題。

人才先定義後訂政策
繁瑣的問題當前,要尋求突破,必須打破思維定勢。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的二○一四年國際人才評比報告(IMD)排名居於前列的亞洲國家或地區,在吸引人才回流政策上精彩紛呈,入籍居留的優惠、子女入學、免費住房、百萬安家費等手段各適其適(見附表),可想而知對人才的渴求處於何等激烈的狀態。用“損己利人”比喻為人才流失最適合,自身競爭力被削弱,對手實力反增強,發展機遇因此消逝,時不我予。
在外地出招搶人之際,人委會秘書長蘇朝暉透露,將繼續比較鄰近地區吸引本國(區)人才回流的政策及其可操作性,並商討如何實現公平、公正。此外,研究解決人才的子女教育、住房、就業環境等問題,也是委員會正在進行的工作。不過言歸正傳,還是先搞掂“人才”定義最實際。好政策用不到刀刃上,無法有的放矢,一切皆是枉然。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