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作為韓國第一趨勢分析師,透過本書,金龍燮不僅分享對後疫情時代的趨勢洞察,更犀利指出在熟悉事物不斷被推翻的新常態(New Normal)下,過往「名牌大學文憑等於就業保證」、「終身職場」等慣性思維該被淘汰, 能在未來生存下來的,是隨時隨地學習、不斷充實新知以應對變化的人。
文:金龍燮(김용섭)
你是大象,還是跳蚤?
世界知名經營管理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著作《大象與跳蚤》(The Elephantand the Flea),將企業職場和自由工作者分別比喻為大象及跳蚤,闡述以自由工作者為中心的僱傭文化。他在2001年曾提出這樣的主張:我們不該依靠大規模的組織,而是要成為能獨當一面、發揮實力的人才。
當然,那時積極接受他論點的人很少,就算對查爾斯.韓第提出的未來面貌深感共鳴,卻依然很難從大企業組織中脫離,接受自由工作者的生活。不過,隨著時間流逝,開始有人根據他的主張追求獨立。我們之所以長期待在同一間公司、買房定居,不是因為本能使然,而是基於當時的僱傭制度、生活方式和社會欲望。如今,人們不再期盼,而且現實中也不可能達成終身職場。
過去為了確保和維持穩定的勞動力,需要配置正職員工,這既是勞動者的需求,也是企業不可或缺的部分。雇主以平日整天上班為條件與勞工簽訂合約,並且按月支付工資。不過,現在的氛圍漸漸改變了,在僱傭市上,自由工作者比正職員工更受歡迎,零工經濟明顯地在整個產業占據了一席之地,這樣的結果反映出企業的取向。
過去一提到自由工作者,就會聯想到特定領域,像是寫作、設計、程式開發等等。但現在不論是哪個領域,都可以成為自由工作者,因為正職的概念逐漸褪色,甚至可以說正式職員僱傭面臨終結。
除了「自由工作者」這個稱呼,還會使用自營業者、零工工作者、一人企業等多樣的名稱。不是發展得好就叫做一人企業,發展欠佳就稱為自由工作者。所謂的「自由工作者」,指的是不侷限於同一職場,而是根據需求個別簽約的自由狀態。他們的自由也是風險最大的自由,因為如果能力不足,就會面臨致命的危機。由於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短期的聘僱,可以說這種制度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反之,也可以說這種制度造成大量廉價勞工出現,共享經濟的受惠者只有企業而已,勞動者的生計變得更加困難。
在僱傭市場上,正職員工會持續減少。傳統產業因為日漸衰退而裁減正職員工,新興產業則借助技術的進步降低人力需求。到頭來,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都得以自由工作者和零工工作者的身分生活,即便是能力出眾的人也一樣。當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替代了絕大部分的人力,最終勞動市場的組成就會是少數的正式職員和多數的自由工作者。
事實上,這樣的趨勢早就已經成形,如今的時代,我們很難再夢想能被某人聘僱成為正式員工。要麼自己創業,要麼成為一人企業,到頭來,我們都必須以個人之力打造獨立的生存基礎。有能力的自由工作者,其實還可以比正職員工賺取到更多的收入。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教授薛兆豐,2017年12月時在中國的知識共享App「得到」上,開設了「薛兆豐的北京大學經濟學講座」,定期上傳個人演講影片。該頻道每年的訂閱費用為199人民幣(約888新臺幣),經過半年,2017年8月付費訂閱的人數超過17萬人,到了2018年3月,訂閱人數則是突破25萬人。以25萬人來計算,光訂閱的收入就高達5000萬人民幣(相當於2・23億新臺幣),薛兆豐一躍成為中國的網紅。
法律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是他的研究領域,透過經濟學講座,他創造出十分可觀的收費內容市場。2018年,薛兆豐辭去了教授的職務,他選擇放棄穩定的正職,加入自由工作者的行列。在中國,有許多教授陸續成為網路上的意見領袖。
在如今的環境下,正職員工真的是最佳選擇嗎?自由工作者只會過得辛苦嗎?世界的改變,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對職業的觀點。正職占優勢,自由工作者處於劣勢的二分法,應該要從既有的印象中去除。過去個人總是依靠著組織生活,但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帶著自身價值,從組織中獨立出來。
企業無法提供我們終身職場,在工作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價值,無論對公司或對個人而言都相當有利。我們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公司,而是要最大程度地體現企業期待的能力,然後進一步提升個人價值。就像員工是企業的工具一樣,對個人來說,企業也是一種工具。說到底,自己聘請自己的一人企業,將成為未來不可或缺的選項之一。一人企業的核心不在於「一人」,而是所謂的「企業」。換句話說,重點不在於工作的人數,而是要像企業一般具備價值,賺取相應的收入,擁有個人的商品性。
職業的終結、正職的終結、勞動的終結等和工作相關的未來話題,其方向都是一致的。至今仍然有些人盲目地相信19世紀或20世紀的僱傭文化,選擇依賴大型職場的正式員工體制。他們無視時代的變化,安逸於過去的傳統,而且認為那就是自己認知的全部,固執地堅守舊制。熟悉的事物、悠久的文化,放在未來也一定適用嗎?世界已然改變,如果還不能擺脫過去,會不會慘遭淘汰呢?
如果要明確指出一項受新冠病毒影響而消失的事物,那就是辦公室。上下班的形式被居家辦公取代,而且正進化為「在哪都可以工作」(work-from-anywhere)的型態。
這是倫敦商學院林達・葛瑞騰教授提出的觀點。她是《職場的未來》(The Shift: The Future of Work Is Already Here)與《100歲的人生戰略》的作者,也是持續研究勞動和職業的專家。
如果所有的員工都居家辦公,將更加明確地突顯出誰才是業績優秀的核心人才。新冠病毒疫情結束後,企業將會開始進行組織簡化。
這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前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提出的論點。他曾經預測了1997年亞洲外匯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目前以經濟專家的身分獨立活動。
2021年,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將會正式出現在你的職場上。
這是全球管理諮詢公司貝恩策略顧問(Bain & Company)的執行長曼尼・馬塞達(Manny Maceda)的預測。
上述這三人,皆是在商務和經營戰略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他們全都預測隨著居家辦公和自動化擴大,工作崗位將會減少。事實上,不僅是他們有此觀點,包括筆者在內,韓國也有許多專家提出類似的主張。這意味著未來已經漸漸成為現實,工作崗位正式縮減,只有能力強的職員得以生存下來的組織簡化,勢必會成為2021年的熱門話題。縮減後的職位就不可能再次擴增,唯有實力者才能留下的激烈競爭,將公平地在職場中上演。
過去的人才追求終身職場,希望長期穩定地工作,相反地,現在的人才更重視個人成長的可能性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因此,企業必須提供職員們自我開發的機會,並且打造出舒適的環境,讓員工們可以順利遠端工作或居家辦公,此外,績效評價透明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這些都是為了確保留得住人才。求職者多如牛毛,但能力優秀者卻總是難尋;說到底,企業為了確保出色的人才,不得不改變工作的型態。無論是科技進化、新冠疫情影響或是人才的要求,整體的走向都是相同的。亦即,我們無法阻止未來的趨勢,優勝劣汰的世界終將到來。
善於遷移者才能生存
國家的壁壘已然消失,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也降至了無法和過去相提並論的程度。在電腦前工作時,我們已經分不清楚身在首爾、紐約還是清邁,是在辦公桌前、咖啡廳,亦或是奔馳的火車上。經常採用視訊會議的話,同事究竟是在我的面前、隔壁辦公室或是其他國家,這些地理上的區分都不再具有意義。透過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我們可以與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連結,也可以聯繫世界上任何一個人。
現今的時代,幾乎所有工作都是利用電腦進行,並透過網路處理所有業務。也就是說,把連上網路的筆電放在公司的辦公桌上,和放在自家、咖啡廳或飯店房間的桌上,執行業務的能力沒有區別;就算身處不同的國家,工作能力也不會產生差異。這樣的型態,會讓條件好的人獲得更多就業機會,能夠做到這點的職業以及必須具備這種能力的時代已揭開序幕。所謂的「地域自由」(Location Independent)就是用來形容這類的人才,意指他們能夠「不受場所限制,發揮工作能力」。數位游牧、地域自由再加上獨立作業,這三項就是未來人需要擁有的基本素質。
然而,地域自由不代表一定要四處移動,不能定居在同一個地方。可以工作但不做,和做不到而放棄是有差別的。如果想要不分國家、地區和場所,在任何地方都能執行業務,就必須熟悉以數位和網路為基礎的智能工作環境。其次,還得不依賴組織,能夠獨自發揮生產力並經營商業活動,如此一來,生存力才會變得更為強大。另外,工作崗位也不是非得一成不變,因為就連那些提倡職業不分貴賤的人,也一定會有比較喜歡或偏好的職務。
「游牧」原本指的是在中亞、蒙古等地進行畜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不過,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Deleuze)在《差異與重複》(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一書中,將「游牧生活」(Nomadism)作為哲學概念解釋,意指不拘泥於特定價值和生活方式,不斷否定自己以尋找新的自我。後來,對人們來說,「游牧」不只代表四處流浪的畜牧民族,亦指稱不安於一處,為了追尋自我而不斷遷移的人。
德國未來學家龔朵拉.英格莉緒(Gundula Englisch)在著作《工作游牧族》(Jobnomaden)中,為數位游牧者下了定義;法國的社會學家賈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在《數位游牧》一書(L'hommenomade),則把21世紀定義爲數位游牧的時代。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土地彼此相連,跨越國境較為容易,在語言隔閡相對較小的地方,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各國之間遷移並找到工作。因此,數位游牧又被稱為「歐洲數位游牧」,或者叫做「商業流浪者」。但這個概念,如今已經適用於全世界。
事實上,數位游牧可以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解釋:一種是能力優秀且經常被挖角,所以積極地轉換職場發揮自身才能的人;另一種則是為了維持生計,不得已地四處尋找職缺和收入的非正職暨自由工作者。雖然這兩者都屬於數位游牧,但情況卻是完全不同,追根究柢,兩者的分別也是取決於實力和競爭力。
此處「遷移」並非核心所在,重點在於「自發性地遷移」,也就是不受場所、地區和國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發揮自身能力,進行經濟和社會活動。數位游牧的概念對目前的上班族來說或許影響尚小,但到了子女踏入職場的時代,「地域自由」很可能不再是一種選項,而是必備的素質。
希望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工作賺錢,有以下兩種方法:
第一,在國外透過網路與國內的企業聯繫,相當於遠端工作的一種。與場所無關,即使身處紐約或巴黎,也可以與國內的企業合作。無論是寫作、設計或是IT開發,都能透過網路互相交流,這樣的型態在韓國也適用,不是非得要人在國外才能執行。工作的過程和在國內時沒有區別,只是生活環境改變了而已。反正在首爾也要支出生活費,同樣的金額在首爾使用或在其他國家、城市使用,其實都是一樣的。若想達成上述目標,在國外要能賺到和國內同等的收入。當然,賺的錢也可以低於在國內的薪資,只要生活在物價比本國低的地方即可。
第二,不管前往哪一個國家,都能與該國的企業合作,也就是在當地找工作賺錢,或者是創業。在自由工作者和數位游牧者中,IT開發人員和設計師特別地多,因為這兩者較少受到語言隔閡影響,且無論在哪一國工作,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電腦和軟體。不必追求精通外語,只要熟悉日常會話即可。這個方法,對於軟體開發、設計、影像等能夠提出明確作品的領域較為有利。
歸根究柢,以上兩種方法都講求語言和技術,需要學習什麼樣的事物,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不管有多好的翻譯軟體問世,熟悉一定程度外語的人還是更加有利。而包括程式設計在內,對新技術的理解將會是所有工作的根本。
此外,對渴望數位游牧的韓國人來說,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開放性。小學、國中、高中,我們在填鴨式教育和上令下從的環境中學習了12年。在這種教育環境下,自然而然會適應集體主義並服從管教。生活在單一民族的國家,對待外國人的態度和語言等多少有些封閉性。歐洲的青年們放眼世界,規劃自己的職涯和未來,但我們卻只按照本國國內的情況制定計畫,首先必須得打破這樣的框架。
近來在首爾進行數位游牧的外國人愈來愈多,若以全世界來看,首爾在數位游牧者最想待的城市中名列前茅。根據觀點的不同,對某些人來說,韓國可能是地獄朝鮮,也可能是最適合從事數位游牧的國家。雖然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出生在哪個國家,但是卻可以決定自己要在哪一個國家生活。說到底,擺脫封閉性、具備開放的心態,才是通往數位游牧之途的起點。
對於具有經濟獨立性和開放性的人而言,國境將不再是壁壘,在哪裡工作、和誰交朋友、組成家庭等,如今的時代一切都與老一輩不同,子女未來的生活更是如此。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教導子女什麼呢?該培養他們哪一方面的資質和能力?到頭來,還是所謂的「職業學生」。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方法。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懂學的人最後一個被淘汰:擺脫慣性思維,重塑新常態學習策略,做個持續進化的破局者》,寶鼎出版
作者:金龍燮(김용섭)
譯者:張召儀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在大學紛紛倒閉、工作機會漸少的時代,
想生存下來必須學些什麼?
在察覺到未來變化不斷襲來的瞬間,
就該拋棄過往學習慣性,重整競爭力!
「在進入『疫情隧道』前是25歲,一年後走出隧道時,可能會發現世界已經變成自己30歲時才應該出現的模樣。」
無數公司倒閉、經濟結構改變,企業加速投入在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慧或無人機等領域的研發,並實際應用於業務上取代單一化、重複性高的工作。隱藏在疫情背後的數位革新,將原本需要歷時五年的數位化,壓縮在短短一年之內實現。
世界的進步速度快了五年,巨大的破壞性創新時代已然來臨,那你呢?
還期待著疫情結束,天真地認為國境解封、脫下口罩,就能回到過去的生活嗎?
本書作者金龍燮直白地告訴你:我們回不去了!
作為韓國第一趨勢分析師,透過本書,金龍燮不僅分享對後疫情時代的趨勢洞察,更犀利指出在熟悉事物不斷被推翻的新常態(New Normal)下,過往「名牌大學文憑等於就業保證」、「終身職場」等慣性思維該被淘汰, 能在未來生存下來的,是隨時隨地學習、不斷充實新知以應對變化的人。因此,他提出「職業學生」的概念,鼓勵想在未來確保一席之地的創新者們,調整教育方針,重新思考能適應未來的學習方向及戰略。
對懂學、會學、知道需要學些什麼的人來說……
大學是什麼?
隨著知識半衰期縮短,能在4~11週內提供學生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微型大學(Micro College)將成為主流。「先用短時間學習基本知識-進入職場-針對職務需求或補強不足之處短期進修」是應對產業、職場變化的最佳學習節奏。利用MOOC或Glow with Google等網路公開資源學習新技術,也是低成本高便利性的聰明選擇。
職業和職場是什麼?
拋棄終身職場的觀念,公司和同事只是你完成階段性目標的隊友。根據自身能力和需要的資源,換公司、換領域、換職務都沒關係,善於遷移者才能在未來生存。就公司立場而言,除了保有人才彈性流動,也應鼓勵現有員工定期進修、提升技能,藉以提升工作效益。
真正的學習是什麼?
「忘記所學」,不讓過去經驗或知識成為尋找新解答的阻礙。在尋找新解答的路上,邀請同伴一起共學,不理解的領域就虛心求教,擅長的領域則持續深化,直到能透過文字或口語傳達給他人,將專業知識內化成屬於自己的原創內容,創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對想當個懂學的人來說,你可以先學習五項未來生存必修課:
- 科技:當科技成為常識,每個人都該學會程式編碼,目的不是要你擅長寫程式,而是透過編碼學習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 金錢:嚴格來說是「金融與經濟」,學習金錢不是為了致富,而是要避免因為錢而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未來的世界,金融文盲將難以生存。
- 趨勢:對趨勢和未來的學習不該停止,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敏感度是必備條件,敏銳的人知道在什麼時機做出正確的選擇。
- 藝術:生活的價值不是只有工作和金錢,藝術能夠幫助我們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
- 生存力:這是最現實的課題,在職缺減少、競爭激烈的時代,唯有累積對抗和戰勝危機的經驗,才能提升生存力。
記住,對現況的天真其實是你的無能!這本書能為你帶來新的刺激和啟發,不論是擔憂自己或是孩子的未來,是時候認清不停變化的現實,裝備上扭轉危機為轉機的武器,在未來生存下去!
本書特色
- 作者特別為繁體版撰寫專序,提供2022年最新疫後洞察。
- 作者論述清晰,內容以提供思考方向為主,並非直接提供答案,培養讀者未來須具備的思辨能力。
- 本書每小節皆由現實事例帶入討論,例如近年大學倒閉現況、導入機器人的企業比例漸增等,並援引大量專家觀點、主要媒體報導和文章等,每個討論主題都有背景和數據依據,幫助讀者更立體地思考,並進一步架構自己的思維地圖。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