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工作時間以外組織團隊需要留意哪些事情?作者從自身經驗整理出5個會導致團隊解體的關鍵,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錯,也分享給正在看的你參考。他也說「敢寫就不怕你笑」。

這篇是怎麼開始的?

教你怎麼成功的說法不難找,但指出怎麼失敗應該更加實際,偶而想起過去的經驗,覺得值得記錄下來,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錯,也分享給正在看的你參考,敢寫就不怕你笑。

故事時間發生在三年前。

對我來說,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自己有能力時,能夠藉由自己的能力對社會有所回饋,是一種既然取之於社會,也必須回饋於社會的想法。
在2017年底,我決定組建一支團隊,一起來做地政知識普及化這件事情,希望能集合各自的專業,將複雜難懂的地政知識,透過法普化的過程,能更有效地傳遞給社會大眾。

透過地政知識普及化,我們將有助於一般大眾更了解與不動產有關的相關知識,不僅可以了解自身的權益,也可以免於不了解所產生的風險,光是想到,我就猛烈地覺得熱血沸騰啊!

一般人可能都不太清楚地政到底在學什麼,其實舉凡與不動產相關的議題,都是地政有涉略的範疇,像是不動產開發、土地政策、都市規劃、地籍測量等類別,看起來都各有差異,但卻又都是在地政的框架底下。

當時組建團隊,主要先從身邊的朋友開始找起,透過訪談的方式,詢問他們一起做這件事的意願,還有執行上的相關建議。很開心在當時得到大家的支持,甚至還提出很多延伸的想法,有人願意付出額外的心力一起去努力這件事情,這對當時的我是莫大的肯定,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一定可以激盪出很多不同的火花,為共同的團隊注入更多能量,認為前景是一片看好。

過程雖然辛苦,但看到想像得以實現的可能性,我仍然覺得我們在做的是件有意義的事情。卻沒想到最後事與願違,運行了一年半以後,自己也卡在一個惡性循環當中,最終決定不得不喊卡,把一切終止,停損所耗費的時間跟心力,留下惋惜。

其實運行到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就有意識到問題正在發生,也開始嘗試要解決,當下了解到幾個問題癥結點,卻始終沒能獲得改善。雖然直到現在我也想不到一個更好的解法,但記錄下來,對於看到這一篇的你,我想也許能在未來預先提供一點想法。

團隊解體的五個關鍵

1. 組織或團隊,不是人越多越好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我相信這樣的道理。

在創建初期,考量地政涉及的面向多元,因此,若要將各層面的議題都能顧到,我們會需要不同領域的人在團隊中,以顧及每個議題面向。

但這其實是太貪心的想法,創建之初把成員找太多,你會看到的是,在很多制度尚未確立之前,大家的想法都很多,會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反覆討論,以及彼此妥協的過程,導致運行的進程緩慢,前後耗了好一段時間才有了運行的架構。

而這樣運行的架構,其實在後來也是逐步在做動態修正,但又會陷入前述的情境,不停地反覆討論。

現在我會建議在有了確定的目標跟做法以後,哪個環節需要人力就找適合那個位置的人,我認為會是比較適切的做法,就像將一台車子慢慢加裝上適合的配備,成員其實也可以慢慢找,不要急、不要好高騖遠。

2. 經驗能幫助你,但不能太過依賴經驗的幫助

前期的流程,很大一部分借鏡於過去參與的團體——職場透明化運動GoodJob的執行經驗。

在初期的討論當中,我帶入很多當時的制度,希望能有助於我們有個架構可以依循。

但是,這其實忽略了當時Goodjob的執行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過於繁瑣且嚴謹的程序,對於一個新創團體的我們而言,執行上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尤其大家會需要時間摸索和適應,因此,在run過幾次後,後續其實刪減了非常多的流程。

也因此,建議還是得找到適合團隊本身的方式,才是最佳的做法,雖然找到最佳的做法難免還是需要花時間嘗試,但不妨先從簡易的做法開始,再慢慢補強。

3. 心力只靠熱情和交情維繫

這件事情並不是有給職,也因此,所花費的額外時間和心力,終究只能靠熱情和交情維繫,這也是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

大多時候,我們可能會礙於現實的壓力,普遍將有關熱情的事,或者是自己的夢想,在排序上往後排,畢竟不做好像也不會怎麼樣,頂多在未來的某一刻感到可惜,但每個成員如果都這樣想,造成的結果就是團隊運作不順利,產出成果一直不如原先預期。

這其實可以想像得到,畢竟這不是工作,產出的壓力來自同儕,如果是工作表現不佳,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就業狀態,老闆不爽會炒你魷魚,連帶影響自己未來的薪資所得,但這件事沒能按時完成,你只要說聲抱歉就好,倒也不會有什麼關係,頂多就是雷到隊友。

而交情可以說是團隊互信的基礎,當時尋求夥伴加入,其實投資的也是交情和信任,後來換位思考也才真能體會,當位置不同的時候,靠著交情會願意相挺,但被動還是順理成章的選擇,因為對這件事的熱情可能沒這麼大,很難願意特別主動。

我想如果團隊成員間的羈絆僅能靠交情維繫,肯定撐不了太久,你一定得為他們找到另一個走下去的理由。
shutterstock_132075092
4. 缺乏共同願景&即時回饋

要完成一項目標,肯定要有一個共同願景存在。只要完成目標就能達成理想,這理想無論是名利或是自我實現,對於一個團隊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最大公約數,找到屬於「共同」的願景。

以這次的經驗來說,這個願景無論是對於社會回饋,又或是填補自己專業知識的缺漏,每個人的想像都不盡相同。變形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有一個理由讓自己繼續走下去,然後再共同去完成一致的目標,以達成自己的理想。

但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如果對於願景沒有共同的期待,最後會變成你很難滿足所有的人,東填西補也是掛一漏萬。

如果營運有成,我們能收到即時的回饋,會有更多人的支持、鼓勵,甚至能有稿費、專欄的金流挹注,看到辛苦付出真能化成甜美的果實。但創立之初,回饋都很難有所得,又有多少人等得到開花結果的時刻。

這畢竟不像是工作有金錢回饋,如果缺乏共同願景支撐,又沒有接收到即時回饋,久了,很容易就會開始喪失熱誠。

5. 惡性循環,架空組織規範

了解相信夥伴,分散權責的重要性,也因此在創立之初,我就希望在各個層面都能有負責人協助掌管,除了減輕自己負擔以外,對於組織的營運效率也應能有所提升。

但在心力只能靠熱情和交情維繫,缺乏共同願景和即時回饋的影響下,會開始架空組織規範與策劃的項目,當團隊的規範不再被遵守,也不再按照策劃的方向行事,也都會逐步反嗜領導群們的心力(反正規劃再多也不按照計畫行事,那規劃幹嘛?),惡性循環的結果,終將把團隊拖垮。

熱情像是正要升起的一小團火焰,燒過一根一根的木材,會更加旺盛,但也很有可能,最終走向熄滅。

最後來個小結

雖然前面說了不少醜話,繞了一圈還是回到原點,看完這一篇的你,如果有解決的想法,很歡迎你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

但我得說,從沒覺得白走這一回,從這一次的過程真的學到了不少經驗,很多時候也讓我懷念當時一起奮鬥的情景。當你認真去做,別人才會當一回事,我們也確實在各自的專業有所堅持。

我們的作品曾獲得不少分享,得到了關鍵評論網、今周刊、女人迷的轉載,甚至還在關鍵評論網開設了專欄,也有不少朋友透過私訊,自發性地詢問想加入團隊的事宜,一切的一切都是讓人覺得好不容易,曾經有做出這麼點成績,就像是一場奇幻旅程。

三年前,能找到願意付出心力,一同並肩繼續走下去的夥伴,至今想來還是萬幸,也謹以此文感謝當時的每一位夥伴。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