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iGi
在企業面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年代,身為一個求職者所面臨到的職缺競爭也是愈來愈激烈,不只要跟國內的人才競爭,也要與來自海內外的國際化人才相抗衡。讓自己能夠脫穎而出「被看見」,變成這時代的顯學。
尤其是網紅時代當道,越來越多人強調「個人品牌」經營的重要性。但在職場裡,擁有個人品牌好像不見得是好事。簡單說就是公司不一定需要明星,而有時團隊裡有明星,似乎很容易造成團隊內的衝突。「人紅是非多」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該怎麼拿捏分寸,或是該怎麼思考這個議題,變成這個世代職涯規劃的一大挑戰。
個人「職場」品牌才是精準的概念
其實個人品牌和職場並不是衝突的。首先在討論為何要建立個人品牌前,我們先來看做得好的「個人品牌」是什麼樣貌?是指公司內部的人氣王?還是在外走跳的知名意見領袖?
Amazon的執行長Jeff Bezos曾說過「你的品牌是指當你離開現在這個地方時,別人會談論的你。」(Your brand is what people say about you after you leave the room.)從上述衍伸來看「個人品牌」是一種別人對我們的「感覺」,而以「職場」來說,就是「專業度」和「信任度」。
一個好的「個人品牌」主要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專業被看見、被認可,而這部分要呈現的重點在於「工作專業」,因此,說得比較明確點,其實真正要建立的是「個人職場品牌」。
於是,當我們用「個人職場品牌」來思考時,就會和企業的品牌,或是產業產生連結關係。
「個人」與「公司」的品牌聯名,往往才是價值所在
讓我們回想一下,對大眾來說,當初是先知道生產iPhone的公司是Apple,還是先知道iPhone是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發想?是先知道有個社交平台叫Facebook並開始註冊使用,還是先認識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又或者我們可能知道創立Microsoft的人是比爾蓋茲,但你是否知道現在Microsoft的執行長是薩提亞・那德拉(Satya Nadella)呢?
上述這些人在該領域裡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對大眾來說,這些公司所創立的品牌價值,遠遠比這些人物更為深刻。
過去很多職場前輩們一再提醒職場中的我們,要懂得去思考「拿掉名片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為何要強調拿掉名片?因為名片上代表的是公司品牌與職稱,然而這些都是外人在初識我們時,對我們的評斷標準。比方說在一間知名優秀的企業工作,仿佛比在一間較不知名的企業厲害;新創公司的執行長,在一般人耳裡聽起來不一定有比某些全球企業的副總還要更響亮。這些評斷標準可能很不公平,但這就是職場上一般人會有的觀點或盲點。
所以我們不妨將我們個人與公司的關係,想像成是一個品牌聯名的合作:與一個知名的品牌合作,最能同時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幫公司經營「公司品牌」的時候,也同時間幫自己增加了曝光與知名度。也就是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概念。
三個方法,打造有意義的「個人職場品牌」
一、持續不斷精進自己的邏輯能力
學習是無止境的事情,當養成分享習慣時,會逼迫自己提早擔憂「自己寫的內容是否夠客觀?」、「觀點分析是否夠廣?」、「傳播的專業是否已過時或是現在社會所需?」、「如何讓自己的內容更有說服力?」
例如:多閱讀部落格(國內外)、Medium或LinkedIn 上的推薦文章(不建議從 Facebook,因為大多數人在臉書的分享方式比較聊天形式)。一開始先分析及效仿優質部落客的寫作方式,並記錄受大家關注的主題及文章呈現方式。
尤其是學習紀錄。撰寫學習記錄也是一種寫作方式,把自己正在學習或是有興趣的主題,在吸收之後轉換為自己的文字書寫出來。也可以自己試著撰寫同篇主題的文章看看,看自己在這個主題上的邏輯安排與內容規劃會有哪些差異,或是這些差異對於讀者來說是否有比較好理解等等。在寫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盲點,也會對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有所幫助。
若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可以寫好後先給身邊親近的朋友看,或是找個同樣也想經營個人職場品牌的朋友一起看,請教他們的意見並且微調後再發佈。但也不要給太多人看,不然太多意見反而會讓自己更無所適從。
整體而言,提醒自己多閱讀、多獲取新知,訓練邏輯思考。這一方面訓練自己的思考過程,也能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專業的溝通者。而透過文字的分享是個很好的訓練。
二、持續不斷地分享經驗
或許一開始分享相關經驗時的反應不大,但是沒有任何人是一蹴可幾的,美國網紅始祖,同時也是社群經營大神的蓋瑞.范納洽(Gary Vaynerchuk)在其新書《我是GaryVee:網路大神的極致社群操作聖經》中也分享過,一開始大家的內容都不會很好,若我們能持續經年累月的努力,主動多觀察、多寫、多分享,產品跟內容就會愈來愈好。
「分享」能力的養成,對於在職場上要向上級報告、橫向或向下傳達資訊都是很重要的軟性技能(soft skills),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用人主管希望招募「具備良好表達與溝通能力」的主管人才。
三、以自己的專業中立強調公司優勢
將產品服務推廣給用戶時,首先需要分析並深度瞭解自家產品服務能解決市場什麼痛點,以及目標用戶會有哪些需求。通常如果一開始就直接推廣介紹自家公司及產品,一般人會覺得不具吸引力、不想聽下去,覺得被推銷或只是業配而無法接受。但如果一開始分享「中立」或「客觀」的相關資訊,比較能獲得信任感,並進一步做推廣。
另外一項優勢是每個產業或是客戶族群都有許多的商業機會,因此若培養自身對現有市場以及用戶們的瞭解與認識,這將是就算離開現有的公司及崗位也能帶著走的競爭優勢與重要資源。
當然有機會時,公司有很棒的功能上線或是新聞稿露出,可以適時的在社群媒體(例如 LinkedIn)上宣傳,幫公司增加知名度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在一間很棒的公司任職。
創造雙贏,才是經營「個人職場品牌」的價值
前任奇異(GE)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在其經典的管理書籍《Winning 致勝》中曾提過「公司如果好,是所有員工受惠」。
若想建立好的「個人職場品牌」,我們要提升自己的高度,從現在雇主以及未來雇主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表現。一個願意自己精進專業知識的人才,對公司是很珍貴的事情,也代表我們吸引著一群潛在客戶。而對未來雇主而言,這個員工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同時,也為了公司有更好的表現而努力著,公司也會願意協助、甚至適時提供更多的曝光機會,讓公司與我們都能擁有更好的品牌名聲。
最後,在建立「個人職場品牌」之前,除非是個人工作者,不然要在職場上有更好的表現,必須先站在「雇主」的角度思考「公司品牌」的重要,再來經營「個人職場品牌」。在協助公司品牌建立與推廣的同時幫自己加分,才是最有效的雙贏方式。
想瞭解更多職涯規劃與個人品牌經營,歡迎加入作者GiGi的LinkedIn,以及加入社團一起討論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