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潤
你不是在講,而是在幫助他聽──認知臺階
你永遠不需要「把想法塞到別人的腦海中去」,你需要讓他們自取。要根據聽眾的聽講邏輯,一步步給他們鋪設「認知臺階」。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愈成功的領袖,演講能力愈強。或者可以反過來說,演講能力愈強的人,愈可能成為領袖。為什麼?因為影響力是成為領袖的必要條件,而演講是實現影響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經常有人說,全天下最難的兩件事情:一是把錢從別人的口袋裡掏出來,二是把想法塞到別人的腦海中去。這個說法不對,因為我們永遠不需要「把想法塞到別人的腦海中去」,只需要讓他們自取;也不需要「把錢從別人的口袋裡掏出來」,只需要讓他們自己掏。大家都喜歡買東西,而不是被賣東西。
主體不對,行為就不對。演講的主體不是作為演講者的「你」,而是作為聽眾的「他」。「你」要深諳「他」的聽講邏輯,而不是「你」自己的演講邏輯。如果連這個最基本的立足點都不對,做什麼都不對。
根據聽眾的聽講邏輯,一步一步給他們鋪設「認知臺階」,需要掌握3個關鍵點。
第一,按照人的思考線索,而不是知識的樹狀結構來演講。
大部分人的思維是線性的,而不是樹狀的,更不是網狀的。有樹狀思維的,是極少數的聰明人;有網狀思維的,是舉世難求的大智慧者。
線性思維有幾種,比如「問題─原因─方案」。老中醫看病,一般都是先看病人一眼,接著在病人的肋骨之間按下去,問「痛不痛」;病人大叫一「痛」,老中醫這才開始說病因是什麼,病人認真的聽,並且努力理解;接下來,就算老中醫不說,病人也會問:「那該怎麼辦呢?」這就是普通人的思維線索。
如果老中醫上來就用樹狀結構講:人類有35大類疾病、成因有幾種、罹患每種疾病的機率是多少⋯⋯話還沒講完,病人就睡著了。醫生是為了幫助病人理解,而不是只顧自己表達。
另外一種線性思維是「現象─原理─應用」。比如,我們觀察到,所有飲水機的熱水開關都在左邊,所有防火門都是向樓道裡推開等,這些都是現象。至於為什麼呢?就要展開講其中的原理了。懂得了原理,在設計手機應用程式的時候,就可以借用背後的原理了。
演講者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導遊,導遊的目的是要把遊客從A點帶到B點,所以他必須懂得兩點之間的臺階路徑,確保遊客每踏上一級臺階,都有安全、完美的體驗,而不是導遊自己站在C點自說自話。
第二,無法否認的事實和無可辯駁的邏輯。
鋪設臺階,是個大學問。每一級臺階都要堅實(無法否認的事實),臺階與臺階之間必須相連(無可辯駁的邏輯)。
演講者說的每一個案例、每一個數字,都要經得起查證,這是整個演講的臺階。萬萬不可為了說明某個觀點而胡編亂造,這會讓聽眾踏上這級臺階的時候,轟然倒塌,摔向深淵。
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案例和結論之間,必須有嚴密的因果關係。只有這樣,聽眾才會心悅誠服的抬腳,從下一級臺階邁向上一級。否則,演講者就是生拉硬拽,聽眾也不會上去的。甚至,你多拽幾次,他還會很不滿意,感覺就像自己受到了侮辱。
無法否認的事實,尤其是無可辯駁的邏輯,是演講者的基本功,需要多年的修練。如果做不到這兩點,建議就不要急著登上講臺了。
第三,用幽默感,讓認知的路上滿是風景。
演講的過程就像一段路途,一路走下來會很辛苦。要不斷讓大家看到沿途美麗的風景,吃到可口的食物,才算是對大家精神和身體的獎勵。對於聽眾來說,演講的幽默感就是最好的獎勵,聽懂一個知識點、接受某個新觀點,都會收穫快樂。
需要澄清的是,幽默感不等於拿別人開玩笑,更不等於黃色笑話。幽默感來自於智慧,聽眾之所以會心一笑,是因為他感受到了智慧,接收了智慧。如果演講者真的要講段子,那就講自己的段子。說自己,叫自嘲;說別人,叫諷刺。幽默感,是有智慧的自嘲。
有了上述3點,聽眾就會一路歡聲笑語,輕輕鬆鬆走到終點。而演講者為了聽眾完美的聽講體驗,必須辛苦的設計認知臺階。你不是在講,而是在幫助他聽。
【KEYPOINT】認知臺階
聽眾聽懂一個知識點、接受某個新觀點,有其自身的規律和邏輯。按照聽講邏輯,而不是演講邏輯,一步一步設計演講,引導聽眾到達演講者指引的方向,這就是鋪設「認知臺階」。鋪設基於聽講邏輯的認知臺階,有三個關鍵點:第一,按照人的思考線索,而不是知識的樹狀結構來演講;第二,無法否認的事實和無可辯駁的邏輯;第三,用幽默感,讓認知的路上滿是風景。
《5分鐘商學院 個人篇: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作者:劉潤
責任編輯:朱家儀
Source